正文 第10章 情緒波動對健康的危害(3)(3 / 3)

英國心理學博士瓊森說,完美主義者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現實的。糾正他們的完美主義,須先從緩解他們的精神壓力入手,進行治療。

瓊森博士提醒:完美主義的上級容易對下屬提出不切合實際的要求,員工和這樣的上級相處非常辛苦,一旦遇到這樣的情況,員工要考慮是否有必要完成上級的任務,並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使事情在協商的氛圍下解決。

5、懷疑心理

疑心是一種性格缺陷,常有懷疑心理的人,心裏老是不踏實、不平衡。例如,有些人心胸狹窄,整日思慮重重,疑神疑鬼,對親朋好友和愛人缺乏應有的信任。如周圍隻要三四人一交談,就認為是議論自己,說自己的壞話,導致同事間關係緊張;有的夫妻雖然共同生活了多年,但一遇到愛人和異性交談就疑心大起,醋勁大發,懷疑愛人有外心,或跟蹤或盤問或偷拆信件,使夫妻感情大傷,造成家庭失和,輕則吵鬧,重則導致家庭破裂。

還有一種人,疑病觀念太強。身體稍有不適就怕得要命,怕得不治之症,因而整天跑醫院,家中百藥俱全,小病大養,不但浪費錢財,有時因精神過於緊張或亂服藥物,還真的招來疾病。有的老人還有一種“疑病症”,即由於生理功能的退化,身體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舒服,這本來是正常現象,但有的老人凡自己患了一種病,哪怕出現一種症狀,便對照醫學書籍或文章進行比較,由於對醫學的一知半解,通常是越比較越像,症狀也就越明顯。

老年疑病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屬於常見的心理疾患。要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緒,應從病人的內心深處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入手,運用親切的關懷,同情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語來說明精神與疾病的關係,實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釋病情,逐漸弱化恐懼心理,從而解開鬱積在心中的疑慮。倘若消極悲觀,精神萎靡不振,整天無病呻吟,結果弄假成真,反而鬧出大病來。

同時引導病人正確地理解醫學知識,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必要時可到醫院做些檢查,排除顧慮,有助於消除疑病的情緒。

6、怕吃虧

有些人事事想占便宜,一點小虧也不能吃,在名利、錢財麵前,斤斤計較。不管在單位或在兄弟姐妹之間,一分錢的利益都要費盡心機地去爭,以自我為中心,世界上的好處非自己撈完才心甘,爭取不到就怨天怨地,寢食不安。有這種心理之人生活絕不會快樂。

數千年來,吃虧一直被國人君子視為一種崇高的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吃虧在一定的情況下和一定意義上是必要、積極的。的確,世間事本來就矛盾重重,單位裏、鄰裏間、市場裏、馬路邊、公共場所內,爭鬧吵罵是常事。如果有的當事人能吃虧退讓一步,就會減少許多矛盾衝突。如果當事人雙方都不肯吃虧忍讓,就會發生衝突,使矛盾激化升級,釀成禍患,小則使人受傷,重則致人命亡。

許許多多的事實證明,有時吃不了小虧,便會吃大虧。如有一個案例:一位年輕人買水果,因缺斤少兩而和果販爭執起來,後來在旁人勸說下回家了。但回家後越想越覺得吃虧,在“好漢不吃眼前虧”的思想支配下,他拿起一把尖刀去找果販算賬,結果把果販捅死了,他也因此被判死刑。在臨刑前他對記者說:“想不到當初不吃這點小虧,現在反而要吃大虧啊!”

相信這位年輕人的話是發自內心的,可惜認識得太晚了。

7、忌諱成癖

忌諱太多,也是一種不好的心理習慣。這種人生活中清規戒律特別多,在家庭成員之間往往過於嚴肅,不能說輕鬆開心的話。別人到他家做客,坐錯了座位或用錯了茶杯會不高興;自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差,就怕聽誰家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自己沒有車,就怕聽別人家買了車;自己不漂亮,就怕說別人漂亮等等。這種人認為自己的清規戒律,別人都該無條件遵守,否則就是與自己過不去,不尊重自己,甚至會反目成仇。

這些人的忌諱,目的是謀求自己的心理平衡,但是現實生活中老是不給他平衡,其實忌諱是自欺欺人的方法,對身心健康有害無益。應少一些忌諱,多一些放鬆,要講究科學的生活方式,不要讓不良習慣束縛自己,要以輕鬆、瀟灑的方式駕馭自己的生活,從而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