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情緒波動對健康的危害(3)(2 / 3)

“失落感”不在客觀,而在人的自身。生活中有許多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失落使自己給自己製造了麻煩,自己給自己釀造了苦酒。一個心胸狹隘的人,遇事總愛斤斤計較,看什麼都有毛病,心態失衡,心事重重,遇事總感到失落,總也沒有平衡之時。久而久之,不折騰出病來才怪哩!如能自己給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心理環境,“失落感”能奈我何!

3、嫉妒成性

嫉妒是一種狹隘的心理。這種心理所產生的行為,最容易在同事、同行、鄰裏和家庭之間產生摩擦,喪失友情,也傷害自己。

所謂嫉妒就是對別人在某些方麵比自己優越而產生嫉恨心理。嫉妒別人發財、嫉妒別人出成績。有這種心理的人,在地位、職業、經濟條件、技術水平以及容貌等方麵,都害怕別人勝過自己。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聽不得誰被提拔、晉級或長了工資;自家生了女兒,別人生了兒子也氣不打一處來,甚至氣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嫉人害己,某單位老張身體狀況不大好,動輒失眠,心跳過速,40多歲正當年的男子漢卻幹不了多少力氣活。到醫院進行全麵的身體檢查也沒有查出什麼大毛病。時間長了,才發現老張心理狀態不正常,源自於他對周圍人的一種強烈的嫉妒心。這裏且不分析他之所以“見不得別人比他強”的思想緣由,單就其結果——對老張身體的傷害來講,就足見嫉妒心理的嚴重危害性,難怪西方某國已將嫉妒與麻風病相提並論。

嫉妒是一種難以公開的陰暗心理。日常工作和社會交往中,嫉妒心理常發生在一些與自己旗鼓相當、能夠形成競爭的人身上。比如,對方的一篇論文獲獎,人們都過去稱讚和表示祝賀,自己卻木訥訥地坐在那裏一言不發。由於心存芥蒂,事後也許或就這篇論文,或就對方其他事情的“破綻”處攻擊一番,對方再如法炮製,以牙還牙。如此惡性循環,必然影響雙方的事業發展和身心健康。

工作及社交中嫉妒心理往往發生在雙方及多方,因此要注意自己的性格修養,尊重與樂於幫助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對手。這樣不但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還可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嫉妒的傷害,同時還可以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又感受到生活的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74歲的京劇名醜艾世菊在談他長壽之道時說:“我在生活上從不跟人攀比,人家是人家的,我是我的,否則,就自找麻煩,自討苦吃。現在我三室一廳,兒孫繞膝,家庭和睦,又有一位善理家事,對我體貼入微的‘賢內助’,沒後顧之憂,心情很舒暢。”

知足要不僅不與別人攀比,而且還要不算計別人。許多人不知足,想為自己謀私利、謀地位,就要算計別人,把別人壓下去,不惜損人利己,最後往往會自找苦吃。例如住房問題,有的人很知足,身處陋室而自得其樂,優哉遊哉,心曠神怡。

與此相反,有的則比上不比下,整天牢騷滿腹。不知足的人,嫉妒別人比自己好,內心總是苦悶的,有害健康。

4、追求完美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過分追求完美,不僅達不到,而且會傷害自己,給自己造成很多煩惱與悲傷。據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報道,完美主義帶有濃重的精神色彩,不但嚴重侵害完美主義者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對他們周圍人的健康也構成威脅,應該被列入強迫症的範疇,並讓病人接受治療。

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心理學教授福萊將完美主義者分為3類:①期待自己完美的“自我指向型”;②期待他人完美的“他人指向型”;③認為別人要求自己完美的“社會型”。

福萊教授認為,完美主義者是畏畏縮縮、戰戰兢兢、中規中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那一類人。完美主義者對於不夠完美的地方總是試圖掩蓋,並總是對自己或他人有不切實際的高標準的要求,故完美主義者多少都會在情感上、身體上、人際關係上引發種種問題,比如抑鬱、進食障礙、夫婦糾紛、自殺等。因此福萊教授主張,雖然完美主義沒能被世界心理學界公認為精神疾患,但是從患者痛苦、其導致的功能障礙等角度來說,極端完美主義者應該和自我陶醉症(自戀)、強迫神經症、過度依賴症那樣被列入精神疾患的分類中。

福萊教授在1994年曾對30名4~5歲的孩子調查後發現,完美主義傾向高的孩子憂慮、憤怒等極端性壓力症狀要比普通孩子高,並將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劃分為三類:①認為自己高人一等,沾沾自喜,目中無人,這樣的孩子一眼就能被挑出來。②總是試圖掩蓋自己不完美的地方,這樣的孩子比較常見。③個別孩子在別人麵前不承認自己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