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馬國明的少年時代2(1 / 2)

馬老師告訴萬家養說道:“我出生在一個動亂的年代。幼小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在家裏並沒有得到樂趣,在小學裏總是受人欺侮。我覺得自己是一隻醜小鴨。習慣於挨打,從來不討饒。被造成了一個內向的人,內向的性格。我獨獨愛上了數學。不是因為被壓,隻是因為愛好數學,演算數學習題占去了我大部分的時間。”

“當我升入初中的時候,從遠方的發達地區來了幾個很有學問的人,有個語文老師水平最高。大家都崇拜他。但我不喜歡語文。我喜歡兩個外地的數理老師。外地老師倒也喜歡我。這些老師經常吹什麼科學救國一類的話。我不相信科學能救國。但是救國卻不可以沒有科學。尤其不可以沒有數學。而且數學是什麼事兒也少不了它的。人們對我歧視,拳打腳踢,隻能使我更加愛上數學。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卻使我充滿了幸福。成為唯一的樂趣。”

“老師知識淵博,又誨人不倦。在數學課上,給同學們講了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不愛數學的同學都能被他吸引住,愛數學的同學就更不用說了。數學分兩大部分:純數學和應用數學。純數學處理數的關係與空間形式。在處理數的關係這部分裏。論討整數性質的一個重要分枝。名叫數論。”

“十七世紀法國大數學家費馬是西方數論的創始人。但是華夏古代老早已對數論作出了特殊貢獻。《周髀》是最古老的古典數學著作。較早的還有一部《孫子算經》。其中有一條餘數定理是華夏首創。後來被傳到了西方,名為孫子定理,是數論中的一條著名定理。直到明代以前,華夏在數論方麵是對人類有過較大的貢獻的。五世紀的祖衝之算出來的圓周率,比德國人的奧托,早出一千年多。”

“十三世紀下半紀更是華夏古代數學的高潮了。南宋大數學家秦九韶著有《數九章》。他的聯立一次方程式的解法比意大利大數學家歐拉的解法早出了五百多年。元代大數學家朱世傑,著有《四元玉鑒》。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比法國大數學家畢朱。也早出了四百多年。明清以後,華夏落後了。然而華夏人對於數學好像是特具稟賦的。華夏應當出大數學家。華夏是數學的好溫床。”

馬國明似是在跟萬家養回憶這一生走過的路,清苦的童年中,數學是唯一的樂趣。

“在1900年,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了一篇報告,提出了23個挑戰性的問題。當今最最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是第八個問題的一個子問題,這個問題還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現代數學界中普遍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廣義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能夠成立,很多問題就都有了答案,而哥德巴赫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相對來說比較孤立,若單純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對其他問題的解決意義不是很大。所以數學家傾向於在解決其它的更有價值的問題的同時,發現一些新的理論或新的工具,“順便”解決哥德巴赫猜想。”

“為什麼民間數學家們如此醉心於哥猜,而不關心阿基米德猜想之類的更有意義的問題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基米德猜想對於沒有學過數學的人來說,想讀明白是什麼意思都很困難。而哥德巴赫猜想對於小學生來說都能讀懂。”

“說到這裏,教室裏成了開了鍋的水。那些像初放的花朵一樣的青年學生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了。老師又說,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阿基米德猜想是比明珠更加閃亮的鑽石。同學們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