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種用脈率表示運動強度適中的方法,即老年人運動中最高心率不超過120次/分,中年人最高心率不超過130~140次/分,運動後收縮壓不超過180毫米汞柱,身體微感疲勞,但能較快恢複為宜。另一種更為簡學的方法是運動後心率加年齡為170次/分,也就是170-年齡=運動後的脈率,這樣的運動量屬於中等強度。比如50歲的人,運動後脈率應達到120次/分為適度的運動。
另一種方法是根據運動時的感覺判斷運動強度。最大強度運動則表現為非常吃力,有受不了的感覺。最大耗氧量60%的中等強度運動表現為運動時有累的感覺,但並不吃力,運動後的第二天感到舒服。如果運動時很吃力,運動後的第二天仍感到疲勞無力,說明有點過頭,如果很輕鬆,則強度不夠。最大耗氧量40%的中等運動強度,有一點點運動的感覺,比較輕鬆。輕度運動強度,感覺到很輕鬆的活動。
2.運動時間的安排
當確定了合適的運動以後,要想達到治療目的,運動的持續時間必須每次在30~60分鍾,每日一次,或每周至少4~5次,並持之以恒。為了不半途而廢,最好選擇一些自己喜歡的趣味性強的集體性運動項目,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
在何時去運動的時間安排上,是以防止運動時及運動後的低血糖發生為原則。避開胰島素分泌的高峰期,或降糖藥物作用的高峰期。具體地講,Ⅰ型糖尿病患者,應在餐後1小時後,開始輕度運動有利於降低血糖。延長運動時間比提高運動強度對血糖控製更有利,但延長運動時間一定要避開藥物作用的高峰期(一般注射普通胰島素2小時後為藥效最高峰)。對於Ⅱ型糖尿病患者,上午11點鍾是機體胰島素作用最強的時候,此時要避免運動。所以建議運動時間選擇在早餐後1小時進行。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運動方式
糖尿病患者運動鍛煉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如散步、步行、跑步、騎自行車、廣播操、各類健身操、太極拳、球類活動、遊泳、滑雪、劃船等。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及愛好選擇。下麵介紹幾種典型的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運動。
1.步行
步行速度因人而異。全身情況較好的輕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鍾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鍾110~115步;老年體弱或心功能不全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鍾90~100步。
步行不同於散步,它堅持以一種較快的速度步行一段距離。一般選早晨或晚上,在平坦的大街或公路邊進行,每次半小時至一小時,步行3~5千米為宜。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結合的方式,即快步行走5分鍾,然後慢速行走(相當於散步)5分鍾,然後再快行,這樣輪換進行。
開始進行時,每天半小時即可,以後可逐漸加大到每天1小時。可分早晚兩次進行。在山坡地區可采取上下坡輪流進行的方法,即上坡行走5分鍾,然後循原路下坡行走,然後再上坡、下坡,保持同一步速。
2.慢跑
慢跑的運動量屬中等或較大,適用於有鍛煉基礎的輕型患者。慢跑時要求由足跟著地慢慢過渡到腳掌著地。慢跑時要注意脈搏,當脈律不齊或過快時應減慢速度或步行。慢跑持續時間每次以15分鍾為宜,逐漸延長至20分鍾。
3.走跑交替
體力不足者常用步行和慢跑交替,步行30秒鍾後跑20秒鍾交替進行,並逐漸縮短步行時間,延長慢跑時間。
4.太極拳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健身運動。它彙集了我國古代保健體操的精華,幾百年來非但曆久不衰,而且還引起中外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成為我國醫療體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僅從生理解剖的角度看,太極拳就有如下幾個優點:
(1)太極拳動作柔韌、穩定、圓活、緩慢,特別適宜上了年紀的人和體弱有病的人(尤以慢性病為宜)練習。練拳時,腕、臂、肩、胸、腹、背等全身各部肌肉均須放鬆。柔和的練習和肌肉的放鬆使人感到輕鬆、舒暢,可以使大腦皮層得到“安靜”、“休息”。
(2)打太極拳時“用意不用力”,所有動作都要以意識作引導,安詳中兼帶全神貫注,使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過程得到更好的調整。
(3)太極拳是一種動中有靜的全身性運動,全身各大肌群和關節都參加活動,因此長期練習有助於使關節運動靈活,關節韌帶彈性改善,肌肉力量得到增強。
(4)打太極拳時呼吸要調整得深沉穩定,勻細深長,特別是太極拳運動要“以腰為軸”,腰部動作多,所以能活躍腹腔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
(5)太極拳運動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幼、體強體弱都可練習。例如,體弱的患者練習時可把式子打得高些,或隻打簡化太極拳,體質好的則可把式子打得低些。
(6)太極拳動作複雜,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協調性和平衡性要求很高。患者隻有經過長期認真鍛煉,貫氣、精、神於一身,才能做到既舒展大方,又能強身健體。
各式皆可,初學以簡化二十四式為宜。一般每作一遍,放鬆休息3分鍾,再作一遍,每次30分鍾,早晚各一次比較合適。具體實行方法可參有關書籍,或請老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