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廣播韻律操
可根據興趣選做一種,多於工作間隙或空閑時間進行,每次10~15分鍾,上下午各一次。也可選擇早晚時間,每次30分鍾左右。本法簡單易學,活動量適中,適合於各種情況。但過於激烈的健美操、老年迪斯科等,應視身體狀況慎重選用。
6.騎自行車
選早晚時間,或上下班時進行,每天兩次,每次半小時至1小時,騎行速度以15~20千米/時為宜,太快則勞累,太慢則無鍛煉效果。也可在空閑時間進行,或選擇坡度不大的山坡公路,進行上下坡輪換鍛煉。
7.室內運動
適合於後期有多種並發症的患者,或身體比較虛弱者以及住院患者。以下幾項可作為參考項目:
蹲下起立:開始時,每次做15~20次,以後可增加至100次。
仰臥起坐:開始時,每次做5次,以後逐漸增加至20~50次。
床上運動:分別運動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開等動作。對臥床患者較為適合。
運動療法的注意事項
運動可使胰島素分泌減少,兒茶酚胺、生長激素、皮質醇及胰升糖素顯著增加。當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嚴重缺乏時,急性運動使肝糖輸出顯著增多,而不伴有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會使血糖增加,病情加重。此外,急性運動又可對糖尿病患者的並發症產生不良影響,運動時肌肉血流增加,腎血流減少可使糖尿病腎病加重;運動時血壓上升,增加玻璃體和視網膜出血的危險性。因此,盡管運動鍛煉是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應避免出現事故,應從較輕的體育活動開始,待適應後再逐步增加運動量,從而達到健康治療糖尿病的目的。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運動鍛煉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避免早晨空腹時運動。正常人習慣早晨空腹時運動。而糖尿病患者不可,因為糖尿病患者此時體內胰島素很少,而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多,此時運動容易出現高血糖而發生酮症,所以應避免。
(2)參加運動治療都應隨身攜帶疾病卡,寫明姓名、住址、聯係電話、疾病名稱。以便在運動中發生意外情況及時處置,此外還要備少量易吸收的糖(葡萄糖),以便低血糖時服用。對糖尿病酮症等也最好有一定的了解。
(3)對Ⅰ型糖尿病,運動時要注意低血糖問題。不要在運動時肌肉活動處注射胰島素,以防胰島素吸收過快造成低血糖。運動前稍增加飲食量或減少胰島素用量,以防運動後出現低血糖。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在胰島素作用最強時刻(上午11點,下午4點)應避免體育運動,因為此時運動易發生低血糖。
(4)患者出現應激狀態暫時停止運動,待應激狀態解除後再恢複運動,應激狀態可由各種感染、創傷、手術、嚴重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
(5)已確診合並糖尿病腎病者、活動性視網膜病者、有糖尿病末梢神經炎者,不宜參加劇烈或複雜的運動,以防病情加重發生意外。
(6)重症糖尿病者,清晨未注射胰島素時不要進行體育鍛煉,因此時體內胰島素很少,容易出現酮症,對健康不利,運動應在注射胰島素後並按規定進餐以後進行。
(7)運動療法要求達到一定的運動量,隻有達到運動量才能真正達到治療糖尿病的目的,但運動量又不能過大,否則會使病情惡化,應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從短時間輕體力活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最終確定一適合自己本身情況的運動量,一定要以運動後不感到疲勞為限。確定了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後要長期堅持。除不宜鍛煉的情況外,應當長年累月持之以恒。
(8)運動療法、飲食療法、藥物療法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哪一種療法,而飲食療法又是糖尿病最基礎的治療方法,隻有按要求控製飲食,再輔以運動和藥物的治療才能獲得最滿意的療效,所以運動療法必須在飲食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
三、心理療法
由於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國內外醫學界越來越重視心理療法。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和心理療法是糖尿病三大基本相配合的療法,隻要恰當地運用並堅持三大基本治療,即使不用藥,輕型患者也可以獲得較滿意的療效,使用藥物治療的中、重型患者療效發揮得更加充分。除運動療法的禁忌證外,三大基本療法幾乎對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值得重視的。
心理療法的目的在於消除患者心理、社會緊張刺激,獲得對自身疾病的正確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憂鬱、焦慮等精神狀態,達到心理平衡,從而有利於糖尿病的控製,減輕、延緩並發症的發生與進展。當然,心理療法不能取代藥物療法,機體治療與精神治療同時進行,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療法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