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雖然是終生性疾病,但隻要科學地對待它,遵循治療原則,一定可以將血糖控製在正常水平。從家庭醫學的角度看,施行心理療法主要是患者的親人。心理治療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1.發泄情緒
若長時期鬱閉情緒,往往容易導致疾病;在生病以後,若這種鬱閉情緒仍存在,會促使病變繼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通過高聲的叫喊、謾罵、歌唱等使鬱結的情緒釋放,對痊愈疾病大有幫助。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長時間的精神鬱悶、沮喪會導致體內產生某種對身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如果想哭就痛快地哭一場,以便有害物質能夠通過眼淚排泄出去,如果抱著“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宗旨隱忍不哭,對疾病是很不利的。現代某些國家建立了供人發泄情緒的場所,提供了自我心理治療的條件。在家庭裏,這種方法是較好應用的。應該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意或無意地發泄,家庭其他成員應該能夠諒解和容忍,而不應橫加指責、壓抑。
2.釋疑解惑
由於某種症狀而心生疑慮,從而導致病患,此時較好的治療方法是消除患者的疑慮,或用語言講解道理,或用事實證明是非。疑慮一旦消除,疾病便可能獲愈。有人偶爾出現一次胸痛,便懷疑自己患了惡性腫瘤,而這種情緒久而久之便導致了真的疾病。此時如果患者家屬深知這一過程,便可敦促患者上醫院去作檢查,消除其疑慮。
3.順情從欲
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順從患者的意誌和願望,盡量滿足其久久追求的需要和願望,用以治療欲求不遂所導致的病症。一般情況下,此類患者得到滿足後病情減輕,甚至痊愈。
4.說理疏導
針對患者心理症結,通過辨證觀點,使患者在人生哲學方麵有更深刻的思考,從而使患者心緒更加良好。在說理疏導方麵無一定成規可循,以耐心、交心、誠懇為原則,要善於運用正反兩方麵的事例來說服患者。
5.以情勝情
中國傳統醫學的一種心理療法。根據中醫基本理論,人之情誌(喜、怒、憂、思、悲、恐、驚)分別由心、肝、脾、肺、腎主宰;七種情誌遵循五行生克的規律而互相製約,當某一情誌過盛而導致疾病時,即可人為地引導出患者與其相克的情誌,使之相互作用,從而治療疾病。使用以情勝情時,要有針對性,要巧妙;勿使患者生疑,要精心設計誘發產生相克情誌所需要的刺激量,全體家庭成員都要積極配合。
6.移情轉意
人患疾病時,由於常慮其病,因而情緒低落,心理負擔較重,往往存在緊張、恐懼、焦慮等消極不利的心理因素。采取適當的方法轉移患者對相關事件或病痛的注意力,借此調整氣血運行狀況,疏通結聚,使患者忘卻其病痛,創造坦然無憂之心境,其病便易於趨向痊愈。移情轉意多通過患者感興趣、十分喜愛的事情來實現。此外,隻要能使患者注意轉移的方法皆可使用,這點對於患者家屬來說,往往是很容易做到的。
心理療法的內容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心理療法的內容既包括簡易精神療法、認識行為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性格的培養與管理、糖尿病教育與生活指導,也包括夏令營、觀光旅遊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患者消除刺激心理緊張的因素,從而有助於疾病的康複。但有些療法一般要求具備專業知識的心理工作者或相關的醫務人員才能施行,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麵介紹幾種應用廣泛的療法。
1.短程心理療法
在自覺信任、加強醫患關係的基礎上,采用傾訴、支持和保證的手段,提高患者的認知,消除疾病恐懼或無所謂態度,增強防病治病信心,提高自控能力。還應分析應激因素和負性情緒的致病作用,提供正確的調節方法,培養健康的行為方式。
2.精神治療
醫生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目的地同患者交談,聽取患者對病情的描述,了解病情的發展,主動提出啟發性的問題,合理解決患者的矛盾心理,使患者對糖尿病有完整的認識,樹立戰勝糖尿病的信心;同時指導患者解決心理矛盾衝突的正確方法,促使其重新適應社會生活,早日康複。治療者對患者的態度必須和藹、親切、客觀、公正。按計劃安排談話內容,重視患者陳述的症狀和病情,耐心聽取其疾病及生活中的痛苦傾訴。每周會談2~3次,每次約30分鍾。
3.生物反饋療法
借助於反映心理生理狀態客觀資料的監護儀器,逐步訓練對血壓、心率、肌電圖、腦電圖或皮膚溫度等生理變化能夠直接感受。根據這些軀體信息的反饋作用,覺察並糾正體內的不良生理活動。當個人學會能夠完全按照對認識、知覺和情感反應來直接覺察體內生理變化和作出反應時,就可以逐漸不需要監控儀器幫助。這種采用操作學習原理的生物反饋療法,可以預防和治療因緊張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功能障礙,讓身體各部放鬆,使機體生理活動處於最佳狀態,對糖尿病合並高血壓、冠心病、肢體血管病等血管並發症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