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應作心理測定和心理分析。通過心理訓練糾正性格缺陷等自身素質,指導其改變個性薄弱環節,提高生活質量,改變不良行為方式,有助於長期使病情處於穩定狀態,改善疾病預後。
心理療法的注意事項
心理療法一般比較安全,且易於實施,但是使用不當也會徒勞無功,甚至可能加重病情。此外,心理療法也涉及到一些倫理或道德問題。因而在準備采用心理療法時還必須注意一些相關事項。
首先要對患者所患疾病的心理因素進行細心的查找分析,明確其症結所在,針對這個症結設計完善的心理治療方案,然後再付諸實施。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必須耐心、真誠,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盡可能避免任何引起患者懷疑、困惑的行為。除患者之外,家庭的其他成員都應努力配合協調,使治療取得最佳療效。
在進行以情勝情治療時,要注意控製刺激強度,而且要中病即止,及時終止刺激,或及時向患者揭開真實情況,以免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舊病未痊,又添新病。
在作移情轉意的症狀轉移或症狀轉換時,要注意轉內病為外病,轉重症為輕症,轉要害部位的症狀至非要害部位。
在實施順情從欲時要注意,對於患者胡思亂想、淫欲邪念等不切實際的欲望,違背法律、道德、倫理的欲望,決不可縱容遷就,而應該進行說服教育。此外,有些疾病若順情從欲則可能加重病情,這時也切不可使用順情從欲方法。
四、藥物療法
藥物治療的原則和目的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是糖尿病綜合治療中的手段之一,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的補充與代替治療。首先要強調一點,藥物治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選擇藥品種類,合理劑量,而不能自作主張或人雲亦雲。同時,患者本人及其家屬也要了解藥物的基本作用機理,藥物的有關副作用,服藥方法與注意事項等,以便患者能夠很好地理解和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減少治療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達到非常理想的療效。
在各種疾病中,糖尿病的治療是最需要患者的耐心、積極性及多方麵的支持才能得到良好療效的疾病。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糾正體內代謝異常,使糖、脂肪、蛋白質代謝恢複正常,消除代謝紊亂引起的症狀,防止和積極治療酮症酸中毒,預防並發症,延長壽命,降低病死率,維持正常體重及兒童、青年的正常生長發育,維持成年患者的正常社會勞動和工作,保證糖尿病孕婦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順利妊娠和分娩。其治療原則是“健康飲食,體重達標,綜合治療,持之以恒”。
治療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時,應在保證其生活質量的基礎上,糾正代謝紊亂,防止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中老年患者對於飲食的控製應較壯年患者適當靈活掌握。
中藥治療簡介
中藥治療糖尿病的效果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中藥治療是在辨證論的基礎上,根據糖尿病的不同症狀而分別治療,它有別於現代西醫關於糖尿病的分型。
中醫將糖尿病分為上、中、下三消。認為上消多偏實熱證,位在肺胃,治宜清熱養陰為主。中消多見實證,位在中焦脾胃,治宜清熱瀉火。下消多屬虛證,位在肝腎,治宜氣陰雙補,陰陽兩益。同時提出了糖尿病病機是陰應為本,燥熱為標,氣滯血淤為常的病機學說和清熱潤燥、益氣養陰、治腎為本,注重活血化淤的治療原則。
口服降糖藥治療
口服降糖藥物主要用於Ⅱ型糖尿病的治療,針對Ⅱ型糖尿病發病機理的兩大原因分為兩類:其一,針對胰島素抵抗現象,雖然胰島素的數量並不少,但胰島素卻發揮不了很好的作用,解決的辦法是提高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可用藥物如雙胍類、胰島素增敏劑;其二,針對胰島功能損傷,即胰島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相應的對策是刺激與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如磺脲類、瑞格列奈。目前廣泛應用於臨床、藥效肯定、副作用小的口服降糖藥物有五大類:磺脲類、瑞格列奈、雙胍類、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和胰島增敏劑。每類藥物都有各自的作用特點,適用於不同類型、不同病情的患者。下麵將具體介紹各類降糖藥物的特點。
1.磺脲類降糖藥作用機製與適應證
磺脲類藥物眾多,雖說基本結構相同,但作用效果和特點並不完全一樣。
碘脲類降糖藥物主要是通過與胰島β細胞膜上的藥物受體結合,開辟了胰島β細胞膜麵的閘門,使鈣離子進入了細胞內。作為信使的鈣離子,促進了胰島素的分泌。第二個作用是減少了糖儲存形式的肝糖原分解,葡萄糖的來源減少。第三個作用是緩解了胰島素受體後的缺陷。最後是增加了接受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膜上受體的數量。總之是使胰島素的產量增加了,血糖的來源減少了。接受胰島素的受體多了,近而達到了降低血糖的目的。磺脲類藥物口服後均經肝髒代謝,除格列喹酮經膽道、消化道排出外,均經腎髒排出。所以腎髒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妊娠與哺乳期的糖尿病患者不可服用碘脲類降糖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