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糖尿病日常保健與家庭康複(4)(3 / 3)

還有一項人為因素也對糖尿病的治療起反作用,那就是患者本人不正確的醫治觀。第一種是“有病亂求醫”的盲目態度。產生這種態度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糖尿病的防治知識,急於祛病的心理。雖然到目前為止,糖尿病仍然是不能根治的終身疾病,但如果能正確對待,仍然是可以控製的疾病。第二種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管不顧的輕率態度。這種態度在年輕的患者中表現得較為突出。一來因年輕體質好,二來因患病初期沒有明顯的不舒服表現,覺得是醫生小題大做。世上的許多事,都是從無到有,從輕至重,從小到大地發展著。如果由於這種輕率,長此下去,最後導致過早發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塞、腦中風,導致失明、尿毒症等等,那時再去挽救就已經太遲了。第三種態度就是僥幸態度。這種態度同樣會造成難以挽救的後果,因此也是要不得的。

糖尿病患者應保持一個樂觀的、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既然得了糖尿病,就要麵對它,不要害怕它,因為糖尿病是可控製的疾病;但也絕不能輕視它,要認真地對待治療中的每一個環節。此外,還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和科學的態度。不要受那些糖尿病“去根”、“特效”的廣告的欺騙,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難做到的一點,而且是必須做到的,就是持之以恒。因為糖尿病還沒有根治的辦法,需要終身治療,也就需要終身的堅持。

糖尿病九條防治總則

(1)需醫生監控:需要請一位專科醫師指導。

(2)需必要支持:爭取社會和家人的支持,營造一個有利於糖尿病康複的環境。

(3)端正醫治態度:放棄“有病亂投醫”的盲目態度;放棄“自暴自棄”的輕率態度;放棄自認為強壯,疾病找不到頭上的僥幸態度。

(4)保持科學態度:樂觀、重視、科學、堅持。

(5)費用落實:降血糖藥物費用;並發症危險因素的治療費用;治療急、慢性並發症的費用;各種監測的費用;其他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的醫療費用。

(6)要勤奮:勤學習,勤觀察,勤看醫生,勤記錄。

(7)各方麵兼顧:控製血糖,降壓降脂,並發症的防治。

(8)目的不忘:有效控製血糖,防止或延緩並發症的發生、發展。

(9)善待自己: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

五、糖尿病的膳食注意

糖尿病人不宜過多食用木糖醇

糖尿病病人因不能食用糖類,而將木糖醇來代替蔗糖。木糖醇在某種意義上講可起到增加甜度的作用,但食用過多不利於糖尿病的治療,而且還可引起血中甘油三酯升高,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木糖醇在代謝初始,可能不需要胰島素參加,但在代謝後期,就需要胰島素的參與。所以,木糖醇不能替代葡萄糖,也不能避免發生代謝紊亂,更不能降低血糖、尿糖和消除糖尿病的“三多”表現。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用木糖醇。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根據其分子結構可分為單糖、雙糖、多糖三大類。其中單糖、雙糖吸收得快。多糖必須經過消化道各種酶的作用轉化成單糖,才有可能被腸道吸收,所以吸收較慢。

正常人由於胰腺分泌的胰島素可隨腸道吸收的葡萄糖量而增減,控製血糖的高低。但糖尿病人則不然,他們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相對不足,造成糖代謝紊亂,使全身的細胞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又難以變成糖元貯存於肝髒,因此使飯後血糖增高,持續升高時間延長。如果主食在限量之內選擇含糖低的粗糧或米、麵等含多糖的甜食物,吸收慢,可使血糖上升緩慢,相對控製病情如果吃糖果等含單糖的甜食,吸收快,使血糖迅速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即隨尿液排出。尿量和尿糖都增加,體內電解質也隨之丟失。而且長期高血糖可刺激胰島,使之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減少,加重病情。

所以,糖尿病的病人不宜吃糖,隻有當預防低血糖時例外。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等單糖,消化吸收快,容易使血糖升高。所以一般來說糖尿病人不宜吃水果。

但是,由於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對增強機體抵抗力、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排泄功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糖尿病人在病情較輕和較好的情況下,可適當吃些水果。但應控製量並選擇含糖分較低而多渣的水果。因為多渣水果含豐富的纖維素,可使胃腸吸收葡萄糖速度減慢。一般來講水果的甜度越大含糖越高。如含糖在3%以下的有西紅柿;含糖在6%以下的有西瓜;含糖在12%以下的有杏、楊、柑桔、櫻桃、葡萄、蘋果、梨、枇杷等。

吃水果的時間應選在兩餐之間,或胰島素的作用最強和體力活動量較大的時候。必要時可適當減少主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