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再障診斷標準
1987年第四屆全國再障學術會議修訂的再障診斷標準如下:①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②一般無脾腫大。③骨髓檢查顯示至少一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如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應明顯減少,骨髓小粒成分中非造血細胞增多。有條件者應作骨髓活檢等檢查)。④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難治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⑤一般抗貧血藥物治療無效。
2.輔助檢查
(1)血象:呈全血細胞減少,貧血屬正常細胞型,亦可呈輕度大紅細胞。紅細胞輕度大小不一,但無明顯畸形及多染現象,一般無幼紅細胞出現。網織紅細胞顯著減少。
(2)骨髓象:急性型呈多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三係造血細胞明顯減少,尤其是巨核細胞和幼紅細胞;非造血細胞增多,尤為淋巴細胞增多。
慢性型不同部位穿刺所得骨髓象很不一致,可從增生不良到增生象,但至少要有一個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晚幼紅細胞(炭核)比例常增多,其核不規則分葉狀,呈現脫核障礙,但巨核細胞明顯減少。骨髓塗片肉眼觀察油滴增多,骨髓小粒鏡檢非造血細胞和脂肪細胞增多,一般在60%以上。
(3)骨髓活組織檢查和放射性核素骨髓掃描:因為骨髓塗片易受周圍血液稀釋的影響,有時一、兩次塗片檢查是難以正確反映造血情況,而骨髓活組織檢查對估計增生情況優於塗片,可提高診斷正確性。全身骨髓γ照相可反映全身功能性骨髓的分布,再障時在正常骨髓部位的放射性攝取低下甚至消失,因此可以間接反映造血組織減少的程度和部位。
(4)其他檢查:造血祖細胞培養不僅有助於診斷,而且有助於檢出有無抑製性淋巴細胞或血清中有無抑製因子。成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力增高,血清溶菌酶活力減低。抗堿血紅蛋白量增多。染色體檢查除Fanconi貧血染色體畸變較多外,一般再障屬正常,如有核型異常須除外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二)鑒別診斷
再障必須和下列疾病相鑒別:
1.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尤其是血紅蛋白尿不發作者極易誤診為再障。本病出血和感染較少見,網織紅細胞增高,骨髓幼紅細胞增生,尿中含鐵血黃素、糖水試驗及Ham試驗呈陽性反應,成熟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力低於正常,均有助於鑒別。
2.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
FAB協作組將MDS分為五型,其中難治性貧血型易和不典型再障相混淆。MDS雖有全血細胞減少,但骨髓三係細胞均增生,巨核細胞也增多,三係中均可見有病態造血,染色體檢查核型異常占20%~60%,骨髓組織切片檢查可見“造血前驅細胞異常分布”現象。
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多見於老年人,病程緩慢或急進,肝、脾、淋巴結一般不腫大,外周呈全血細胞減少,未見或偶見少量原始細胞。骨髓灶性增生減低,但原始細胞百分比已達白血病診斷標準。
4.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的再障危象和急性造血停滯,可呈全血細胞減少,起病急,有明確誘因,去除後可自行緩解,後者骨髓象中可出現巨原紅細胞。慢性獲得性純紅再障如有白細胞和血小板輕度減少,需注意和慢性再障作鑒別。
(第六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係獲得性的紅細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內溶血,常睡眠時加重,可伴發作性血紅蛋白尿和全血細胞減少症。本病雖少見,但近年發病有增多趨勢。我國北方多於南方,半數以上發生在20~40歲青壯年,個別10歲以下及70歲以上。男性多於女性。我國患者的臨床表現與歐美例有所不同,起病多隱襲緩慢,以貧血、出血為首發症狀較多,以血紅蛋白尿起病者較少。個別以感染、血栓形成或再障表現,起病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