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出血性疾病診療常識(1 / 3)

(第一節)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變態反應性血管炎,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引起皮膚、黏膜廣泛出血,並可伴有腎功能損害的一種疾病。

一、病因及發病機理

(一)病因

本病屬免疫血管性疾病,過敏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細菌與病毒感染細菌中以β-溶血性鏈球菌為常見,其次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杆菌和肺炎球菌等。病毒中以流感、風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肝炎等為最常見。

2.寄生蟲感染

以蛔蟲感染最多見,其次為鉤蟲,以及其他寄生蟲。寄生蟲的代謝產物或死後分解產物,均可使機體發生變態反應。

3.食物

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有魚、蝦、蟹、牛奶、蛋、雞等。

4.藥物

常用的抗生素(青、鏈、氯、紅黴素)、各種磺胺類,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類、氨基比林、保太鬆、安乃近),鎮靜劑(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安寧),激素類(人工合成雌激素、丙酸睾丸酮、胰島素),抗癆藥(異煙肼),其他如洋地黃、奎尼丁、阿托品、克尿塞、D860、碘化物、金、砷、鉍、汞等。

5.其他

如寒冷、外傷、昆蟲叮咬、花粉、接種、結核菌素試驗、更年期、甚至精神因素等。

(二)發病機理

以上因素對某些人有致敏作用,使機體產生變態反應。可能機理有:

1.速發型變態反應

致敏原進入機體與蛋白結合成抗原,刺激抗體形成,產生IgE,後者為一種親細胞抗體,以其Fc分段與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表麵的受體相結合,而以其Fab分段與抗原相結合。當致敏原再次入侵機體時,即與肥大細胞上的IgE結合,激發了細胞內一係列酶反應,釋放組織胺和慢反應物質(SRS-A)。此外,致敏原與IgE結合後,不僅可使α2球蛋白釋放緩激肽,也能刺激副交感神經興奮,釋放乙酰膽堿。組織胺、SRS-A、緩激肽和乙酰膽堿作用於血管平滑肌,引起小動脈及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進而導致出血。

2.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

致敏原刺激漿細胞產生IgG(也可產生IgA和IgM),後者與相應抗原在血流中結合成小分子可溶性抗原一抗體複合物,能在血流中長期存在,促使血小板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和5-羥色胺,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壁和腎小球基底膜上並激活補體,其C3a、C5a、C5C6、C7可吸引中性粒細胞,對複合物進行吞噬,並釋放溶酶體酶類物質,引起血管炎症及組織損傷。抗原-抗體複合物也可刺激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促其釋放血管活性物質,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腫和出血。

基本病理改變是毛細血管炎及小動脈壁纖維素樣壞死,血管周圍漿液滲出及炎細胞浸潤。

二、臨床表現

(一)一般症狀

多數患者於發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及症狀。

(二)皮膚表現

典型皮疹為棕紅色斑丘疹,突出於皮表,壓之不褪色,單獨或互相融合,對稱性分布,以四肢伸側及臀部多見,很少侵犯軀幹,可伴有癢感或疼痛,成批出現,消退後可遺有色素沉著。除紫癜外,還可並發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多形性紅斑或潰瘍壞死等。偶爾口腔黏膜或眼結合膜也可出現紫癜。

(三)關節表現

關節可有輕微疼痛到明顯的紅、腫、痛及活動障礙。病變常累及大關節,以膝、踝、肘、腕等關節多見,可呈遊走性,常易誤診為“風濕病”。主要是關節周圍病變,可反複發作,不遺留關節畸形。

(四)腹部表現

腹痛常見,多呈絞痛,是由血液外滲入腸壁所致。以臍及右下腹痛明顯,亦可遍及全腹,但一般無腹肌緊張,壓痛較輕,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瀉與黑便。因腸道不規則蠕動,可導致腸套疊,可捫及包塊,多見於兒童。偶可發生腸穿孔。如不伴有皮膚紫癜,常易誤診為“急腹症”。

(五)腎髒表現

腎炎是本病最常見的並發症,發生率在12%~65%,一般於紫癜出現後1~8周內發生,輕重不一,有的僅為短暫血尿,有的很快進展為腎功衰竭,但少見。主要表現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腫及高血壓等急性腎小球腎炎表現,少數可為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個別病例可轉入慢性腎功衰竭。

以上四型(皮膚、關節、腹部、腎髒)可單獨存在,兩種以上合並存在時稱為混合型。

(六)其他

少數病人出現紫癜後,病變累及腦膜血管,表現為頭痛、嘔吐、譫妄、抽搐、癱瘓和昏迷等。少數可累及呼吸係統,表現為咯血、喘鳴、胸膜炎、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