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要培養理想主義
拓展閱讀
作者:潘維
今天我想談談什麼是理想主義,為什麼大學要培養理想主義。這裏首先談關於理想的三個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現實。
第二,理想意味著善良完美的觀念,是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精神。公元前5世紀的柏拉圖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主義者,他的著作集中討論“善”,即“good”。從11世紀到18世紀,歐洲流行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絕對精神,是absolute,即完美的善良,絕對的善,也就是孔子講的“至善”。
“理想”不是關於個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觀念,是大公無私。誇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內無法完成的事。他們被後人傳頌千年,因為他們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完美。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觀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為現實。實現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惱就出現了。所以,理想是很難實現的觀念,經常是窮盡一生的努力也無法實現的完美觀念。
為什麼把無私地為社會服務當作“至善”?為什麼“至善”被稱為“大學”?我講三個理由。
第一,人類社會需要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當這種人文精神衰落了,就隻剩下科學了,這個社會就被功利主義左右,被物質主義所壟斷,就墮落成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什麼是人類社會?彼此關聯的人群構成社會。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來源於社會,卻並不維護社會,並不能使社會上的人互相幫助,相親相愛。相反,個人主義承認強者勝出,弱者成為社會的失敗者,活該被強者奴役。
“社會”的進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義。除了學習實用的科學知識,大學生要為服務於社會做準備。大學生要有服務於公共生活的精神,成為我們社會關係中的健康力量。
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麼,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
第二,既然講究集體主義的“至善”是“大學”,是大學問,就隻有社會精英才可能掌握。或者說,具有了這種精神的人就是社會精英。社會精英未必有正式大學訓練的經曆,更不一定是考試成績最高的那些人。
能夠堅持理想的成年人是極少數的。理想使他們堅強、弘毅,百折不撓,成為英雄。作為思想家,馬克思是百年世界裏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理想批判社會,批判資本主義,批判國家,批判私有製度,批判家庭。他生前從沒得到過任何官方的承認,沒有大學教職,沒有女王的獎勵,甚至沒有祖國。但他終生勤奮,在學術領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王國。
第三,為什麼要著重在青年時代講究“理想”?因為理想不是現實,現實會蹉跎理想,摧毀理想。許多人在年輕時有遠大理想,但多數人在成家、工作或者遭受挫折之後就成為現實主義者,甚至變成爭權奪利、庸庸碌碌的“小人”。
正因為如此,我們在大學裏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活動,鼓勵集體主義,講授理想,與學生一道憧憬人類社會的光明前途。教授們懂得社會的黑暗,但他們批判黑暗,鼓勵大家追求光明。我們不在大學生中散布個人主義的,甚至反社會的灰色陰暗情緒。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改善社會,我們應培養積極樂觀的情緒,培養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培養未來的、社會公共生活的積極參與者。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當年,過去的成年人對我這樣的過去的青年,曾經這樣講。可當時的我沒有感覺。而今,作為今天的成年人,我對今天的青年也這樣講。因為我們昨天的理想,決定了中國今日社會的現實。當我站在這校園裏呼喚找回理想主義的時候,那反映了我對今天社會現實的痛苦反思。如果你們今天對現實不滿,那麼,你們的理想就是祖國的未來。我希望這未來不是更墮落,而是更美好。
(附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潘維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文化節閉幕式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