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覺得自己確實與生活的大團體沒有多少共同點。
4.我很少接觸家人。
5.我與家人相處得不好。
6.我正處於戀愛或婚姻中,我們雙方都是誠心誠意地用心維護我們的關係。
7.我與直係親屬中的多數成員關係都不錯。
8.我認為當需要時,我不可能向生活在周圍的朋友求助。
9.我生活的團體中沒有人關心我。
10.我讓自己去親近朋友。
11.從戀人和丈夫那裏我很少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
12.我對生活中的團體及街坊有歸屬感。
13.在我居住的城市中,我沒有許多朋友。
14.當我需要時,沒有任何鄰居會幫我。
15.我從朋友那兒得到許多幫助和支持。
16.我的家人很少真正聽我講話。
17.隻有少數朋友以我希望的方式來理解我。
18.當我有麻煩時,我的愛人或配偶能感覺到並鼓勵我說出來。
19.我覺得在目前的戀愛或婚姻關係中自己有價值並被重視。
20.我知道團體中誰能理解及分享我的觀點和信念。
評析:
如果你的答案和下麵的答案相一致就加1分。
友誼測試題:8-是;10-否;13-是;15-否;17-是。
家庭關係測試題:1-否;4-是;5-是;7-否;16-是。
戀愛-婚姻關係測試題:2-否;6-否;11-是;18-否;19-否。
更大群體關係測試題:3-是;9-是;12-否;14-是;20-否。
四類測試題的平均分數通常為5~6分,分數越高表明孤獨程度越高。根據各類題的得分,你會發現生活中哪個方麵你最孤獨。
心理問題63 自我封閉症
■
不想和人說話,流言都是從人群裏傳出來的
■問題描述
王教授是一個大學老師,收入穩定,學曆高,受人尊敬。他在十幾年的執教生涯中一直兢兢業業,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是王教授在學校卻沒有幾個要好的同事,即使兒子結婚,也沒有幾個同事來參加婚禮。這主要是因為王教授平時忙於工作,很少與同事溝通,新來的老師他基本上都不認識,大家背地裏都說他隻適合做學問。另一方麵的原因是,王教授覺得與人過多的接觸會帶來很多麻煩,流言蜚語往往是在人的交談中產生的,所以他盡量避免與同事交流,尤其是對工作上的事。
■問題分析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自我封閉的心理現象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因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家中無子女居住)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同時,在不同的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這一現象。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對兒童來說,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對中青少年來說,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而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對中年人來說,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因自我評價低而不願與人交往。對老年人來說,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