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是人們維持生計、承擔社會分工角色、發揮個性才能的一種連續進行的社會活動。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職業心理疾病正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從技術層麵上說,職業心理障礙是指在職業生涯中,當人們意識到威脅或者遇到無法應對的情況時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當你意識到威脅和挑戰的時候,你的身體就會讓你體驗什麼叫做職業心理障礙。而職業心理障礙的誘發因素是指帶來職業心理障礙的外部或者內部力量。
職業心理障礙的症狀和後果可以分為四大類:生理、心理、行為和工作績效。伴隨職業心理障礙而出現的工作績效變化是其他症狀和後果的副產品。
心理問題65 就業焦慮症
一畢業,就憂鬱
■問題描述
小張今年24歲,剛剛大學畢業。在舍友們都紛紛出去找工作的時候,小張卻一反常態,在宿舍裏閉門不出。以前,小張也經常到各地的人才市場走走看看,希望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但是臨近畢業了,小張反而不敢出去了。小張的同學們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都普遍認為小張平時非常活躍,對校內的各種活動都很熱衷,在畢業前一年左右,小張就到全國各地的大型人才市場參觀過,現今卻如此表現,非常不可思議。小張自己也因為臨近畢業而不敢出去,怕自己畢業後會像人們常說的畢業就是失業一樣。為此,小張出現了失眠的現象,而且白天也表現得無精打采。原來十分活躍的小張變得憂鬱起來。
■問題分析
小張這種現象在社會上很常見。心理學家稱之為“就業焦慮症”。據有關部門的確切統計,在全國大約有53.2%的就業者存在輕度或者中度就業焦慮症。
所謂的“就業焦慮症”,是指由於在就業時的一係列不適應造成的一種焦慮或擔憂的情緒,這種狀況可能會伴隨若幹身體症狀。這些情緒和症狀的存在會令人感到壓抑,嚴重幹擾他們的正常工作或社會生活。這種焦慮感不同於一般的害怕情緒,而是一種情緒障礙,它使人陷入一種預感將有什麼不祥事件發生的模糊而不安的情緒狀態中。一個人正常的害怕情緒是有特定的存在對象和具體原因的,但一個人焦慮卻往往說不出焦慮的對象和原因。
焦慮作為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會引起一係列作為應激反應的生理變化。這種極度的焦慮狀態會逐漸使人的理智產生障礙,表現出種種非理性行為,從而形成一種心理疾病。簡而言之,如果你由於擔心、害怕、緊張而引起的反應對你的傷害超過了對你的幫助,你就要考慮一下自己是不是出現了焦慮綜合征。區分正常的焦慮和焦慮症,除了以上幾點外,還要注意的是,引起焦慮的原因是否明確,焦慮程度與現實生存環境的嚴峻程度是否相符合。當然,我們還要防止將一些軀體疾病的症狀當做焦慮的症狀,如心動過速、暈眩、胸悶等。所以,在出現某些疑似焦慮症的症狀時,一般需要通過醫療檢查排除罹患軀體疾病的可能。至於焦慮症發生的確切原因,目前心理學界還沒有定論。但臨床統計表明,家庭遺傳因素、童年生活不幸和當前環境壓力是焦慮症的三大主要誘因。像小張這樣的狀況,因為已經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而且還對其性格造成了一些比較大的影響,所以可以認為她患上了就業焦慮症。
■解決之道
一、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
作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在擇業時期望謀求到理想職業,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變為現實,必須認清形勢,正確把握自己的就業期望值。當前,無論是國家還是學校,把畢業生推向市場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下崗分流人員不斷增加,大學急劇擴招,使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大學生在擇業時,要認真考慮所學的專業和方向,了解社會對該專業的需求情況,要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實際能力、性格氣質等一係列條件來確定自己的職業期望值。
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擇業觀是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大學生的世界觀、道德意識及心理認知水平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大學生擇業過程中出現的急功近利、求閑怕苦、虛榮攀比等心理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職業發展,錯誤的擇業觀約束了大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學校也要在大學生中加強擇業觀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發展之間的關係,把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樹立自尊、自強、自立、自愛意識,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在正確的擇業觀指導下,全麵提高自身素質。
三、通過一些必要的心理矯正方法來疏導自己的壓抑和緊張心理
焦慮的情緒困擾並不一定由誘發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經曆者對事件的非理性解釋和評價引起的,如果改變非理性觀念,調整對誘發事件的認識和評價,領悟到理性的觀念,情緒困擾就可以消除了。例如,有的學生在擇業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悶、怨天尤人,其原因在於他原本認為“擇業應當是順利和理想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定勢,才導致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的情緒偏差,如果能夠將這些想法加以糾正,不良情緒就在相應程度上得到了克服。大學生在擇業中處於消極情緒狀態時,要善於從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觀念,綜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並對比兩種觀念下個人的內心感受,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