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0分:你患有嚴重的假期綜合征。每當假期結束時,你會表現出過度的恐懼和不安,也因此不能步入工作正軌,建議你作好調整。
心理問題67 上班恐懼症
■
一想到上班我就焦慮
■問題描述
姚某,26歲,風情萬種,妖嬈多姿。剛到單位不久周遭就“狼煙四起”,不但在同性中頻頻樹敵,在異性中也因為不斷卷入辦公室多角戀情而屢遭排擠。隨著李某心中的怨恨與日俱增,她的處境也日趨艱難。她到處抱怨“槍打出頭鳥”、“別人幹嘛都行,可是我隻要一有風吹草動就馬上鬧得烏煙瘴氣、滿城風雨”,並把這種消極的情緒帶到工作中來,表現得更加孤傲、不屑、不信任和尖酸刻薄,最後徹底掉進了惡性循環的旋渦不可自拔。她曾經兩次度假,企圖調整心態,無奈隻要一回到單位,她立馬又回到那個“可怕的狀態”。最近,她感到自己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
■問題分析
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總有人在上班的第一天覺得哪裏不對勁,工作仍然是那份工作,卻覺得哪都不對勁,看著一個假期積壓下來的工作,心情似乎特別煩躁。身體也跟著鬧起了別扭,瞌睡連連,永遠也睡不醒。偶爾對上班產生恐懼心理是正常的,但長期的一提到“上班”就充滿了恐懼,甚至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那麼你必須考慮是否患了“上班恐懼症”。
上班恐懼症也稱為“星期一恐懼症”,表現為對上班或工作情境感到畏懼,而且越臨近上班時間,這種畏懼情緒越強烈,心理緊張程度越高,憂慮越多;上班時會出現焦慮、恐懼的情緒,並伴有頭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無力等症狀,不能馬上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在心理上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和焦慮情緒。
上班恐懼症的表現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上班前不想上班,焦慮;二是上班第一天萎靡不振、煩躁。可分為四種類型。
1.工作反差適應症。上班前一天不想上班,焦慮不安、拖拉、心情沮喪。到崗第一天萎靡不振,不愛說話,還會有疲勞、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2.人際關係恐慌症。心情煩躁、焦慮,產生恐慌、逃避等心理,不願與人接觸或交往。
3.過度放鬆疲勞症。無精打采、靜不下心工作、打瞌睡等。
4.身體疲勞症。頭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無力、焦慮不安。
上班恐懼症是一種情緒障礙,雖然表現各異,但對上班產生恐懼這一特點是相同的,都有頭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無力等症狀。之所以有些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不舒服的感覺,除了工作壓力外,還在於個人心態的自我調適不好。當然誘因也有很多,比如分離性焦慮,或改換工作單位重新適應新環境,以及人際交往困難等,或在工作或在其他活動上失利、受挫,或有遭受委屈、羞辱的經曆。
對於普通人來說,經曆了短暫的周末休息後,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有所放鬆,從休息狀態再次恢複到上班狀態,從本能上來說是有所排斥的,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才能恢複工作狀態。因此,星期一的焦慮狀態有其必然性。幾乎每周周一都會是最忙碌的時間,一周的日程大多會在周一排出計劃,而且工作安排鋪天蓋地,周一則必然是最繁忙和身不由己的,這一天的壓力也是最大的。周一的恐懼和焦慮其本質還是出於對工作造成的各種壓力的恐懼。周末短暫的休息仍不足以化解職場人群的壓力,工作壓力的增加強化了現代人逃離崗位、進行休息的渴望,從中可以透視他們的焦慮感。
從個性方麵分析,患者多是性格比較內向、平時與社會接觸較少、心理素質存在缺陷、在人際交往上存在一定問題的人。他們考慮問題比較多,放假後思想鬆弛使他們可以胡思亂想,從而影響了心理健康,如不及時疏導、治療,必將對日後的工作產生不良影響,有的甚至可能會喪失好的工作機會。
壓力大的上班族屬高發人群。上班恐懼症主要存在於工作壓力比較大並且對現有工作不是很滿意的人群中。一方麵,平時工作壓力太大,使得不少上班族感到身心疲憊,幾天的假期好不容易放鬆下來,調整到比較舒適的生活狀態,初來上班,自然會對工作產生逃避、厭倦心理。另一方麵,對現有工作有諸多不滿,經過長假的一番考慮,有了換個地方的想法。
■解決之道
一、要抓緊時間“收心”
調整生物鍾。放假期間玩樂過度,甚至通宵打牌娛樂,打亂了人體正常的生物鍾。因此,要努力調整生物鍾,早睡早起,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同時,加強鍛煉,多做運動,使身體能夠適應快節奏的工作。
二、自然處理法
如果暫時找不到工作的感覺,也不必焦慮。上班後多做開心的事,打電話找朋友聊聊天,盡量不去想煩心的事。多留意一下自己的精神狀況,多讓自己開心,中午去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散步,也可以聽聽音樂,或者喝杯咖啡,不要強迫自己馬上投入較複雜的工作。症狀較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藥物治療,服用百憂解等,以改善情緒、消除恐懼。
三、調整自己的認知,學會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
改變一下自己平時那種高度緊張的思維運作模式,真正給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個假。節日仍放不下工作的心理狀態,主要是由平時生活節奏快,工作緊張,再加上自身性格過於追求工作完美等因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