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職業心理障礙的秘密(4)(2 / 2)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人的心理活動也是一樣,通常人們將心理活動分為正常和異常兩個方麵。正常心理是指具備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動,在正常心理中又根據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異常心理則是指心理功能遭到破壞,有典型的精神障礙症狀的心理活動,比如變態人格、神經症和各種精神病等。

如何區分心理正常和心理異常,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判斷標準。對於非心理學專業人員來說,隻能依據日常生活的經驗。盡管這種做法不太科學,但也不失為一種方法。這種區分方法簡便易行,可歸納為四個方麵:

1.是否有離奇怪異的言談、思想和行為;

2.是否有過度的情緒體驗和表現;

3.是否無法完整地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

4.是否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

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表明你的心理是正常的;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表明你的心理是異常的。

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是相對的。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係協調、主觀反映的內容和現實刺激一致、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這種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通過自身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然而,無論是自身狀態還是生存環境,都處在變化之中。當自身或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的時候,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動也就有可能會發生偏離,使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相對失衡的狀態。當心理活動變得相對失衡,而且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生活質量產生負麵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便處於異常的狀態。心理異常狀態也是一個動態失衡的過程,隻要及時進行調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複。通過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這兩個概念,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心理健康狀態還是心理異常狀態,心理功能都沒有遭到破壞,沒有出現精神障礙的症狀,因此都屬於正常心理的範疇,隻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異常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即使是心理異常,也不是心理不正常,隻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於一般人群。

關於判定心理健康的標準,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郭念鋒教授提出的10條是比較好理解的。

1.心理活動的強度。在遭遇精神打擊時,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強烈,並容易遺留後患;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

2.心理活動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長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曆一段時間後,便會出現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產生嚴重的軀體疾病;而對耐受力強的人來說,他們雖然也體驗到某種程度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甚至還會在逆境中做出更大的成績。

3.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識水平。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則要警惕心理健康問題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因為一些無關因素而引起情緒波動和思維動搖,有時表現為意誌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則相反。

6.康複能力。即指從創傷刺激中恢複到常態水平的能力。因為在生活工作中,誰都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認識能力、經驗不同,從打擊中恢複過來所需要的時間會有所不同,恢複的程度也有差別。康複能力高的人恢複得較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而康複能力低的人則需要很長時間。當再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的情緒表現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製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暢通,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自我控製能力,也可以判斷其心理健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