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信心。當一個人麵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計過高,有些人可能估計過低。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過低的自我評價,常會使人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焦慮不安。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評定其心理健康的一個標準。
9.社會交往。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標誌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屬於精神病症狀。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狂躁狀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10.環境適應能力。一個人為了生存和自我發展,就必須適應環境。而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化很大,這就需要采取主動或被動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是適應。有的人麵對急劇變化的生活環境時,感到無能為力,隻是忍耐、韜晦,而不做出改變;而有的人當生活環境突然變化時,很快地采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積極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誌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總之,任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難免會出現心理問題,但它並不可怕,隻要進行積極調整,心理就會恢複平衡狀態。
■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現代人在很多時候、很多場合都會產生一些異常心理,雖說這些異常心理人人都有,是正常心理現象,但是必須在其尚未完全異常前加以調適。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不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設法擺脫心理失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
要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命總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衝擊。事實上,那些擁有寬廣胸懷、遇事想得開的人是不會受到心理疾病困擾的。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鬱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職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台階;二是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對心靈的撼動,要保持頭腦清醒、心胸開闊;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樂善好施,為子孫造福。最好是學會一門藝術,無論是唱歌、彈琴還是寫作、繪畫、集郵、收藏錢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產生新的追求,得到新的樂趣。
保持心情寧靜。麵對大量的信息,不要緊張不安、焦急煩躁、手足無措,應保持心情平靜,提高應變能力。要盡量設想各種應對措施,並選擇一個最佳方案采取行動,從而減輕個人的心理負擔。
適當變換環境。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爭的環境裏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於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確認識自己與社會的關係。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正確對待個人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承擔著各自的社會責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隨著社會不斷變革,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係在發生變化,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據專家介紹,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敗的概率較高,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衛生比生理衛生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