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做最好的家庭醫生(1 / 3)

根據口味辨疾病

“口中無味”多見於高燒感冒、舌炎舌潰瘍等疾病,與消化係統的功能、口腔細菌的改變、唾液成分的失調等均有關係。

“口味變苦”常與膽汁的排泄失常有關,多見於急性炎症,特別是肝膽炎症。

“口味變鹹”慢性咽炎、口腔潰瘍、慢性腎炎、腎功能損害的病人,口腔中常會有鹹味的感覺,如同含了鹹菜一樣。這與唾液裏鈉鈣鎂的含量增多有關。

“口味變甜”這除了是糖尿病的一個信號外,還與消化功能紊亂有關。

“口味變酸”這與胃酸分泌過多有關,常見於胃炎、胃及十二指腸胃潰瘍疾病。

“口味變臭”一般表明口腔衛生不良或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炎、牙齦炎、口腔潰瘍等。此外,消化係統疾病如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也可導致口臭。

吃不下、咽不下都需警惕

疲勞過度或感冒時,人會沒有食欲、吃不下飯,但最多就是一兩頓不想吃。如果持續一周以上沒有食欲,則應考慮胃部或消化係統的其他器官出現了異常。如果吃下去以後總會出現發噎的現象,而且非人為原因導致,並且越來越嚴重,則可能患有食道腫瘤,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

痰的顏色中透露的疾病信號

“白色”多見於支氣管炎或肺炎,常由白色念珠菌引起。

“綠色”黃疸大葉性肺炎,常見於綠膿杆菌感染。

“粉紅色”多見於急性肺水腫。

“紅色”可由血或血紅蛋白引起。常見於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肺癌、肺結核、肺吸蟲病和急性肺水腫等疾病。

“黑色”大量吸煙或吸入塵埃較多。

“鐵鏽色”常見於大葉性肺炎。棕褐色慢性肺充血性心髒病的表現。

“黃色或黃綠色”提示有感染。

觀眼測疾病

眼睛的狀況能夠直接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眼瞼紫暗腫脹”有氣滯血瘀及外傷。

“眼瞼紅腫、結膜赤紅”是急性結膜炎等風熱病的征兆。

“眼瞼浮腫”可能患有腎髒、心髒方麵的疾病。

“眼瞼灰黑”預示女性有經帶主疾,如白帶過多、崩漏、閉經、痛經等。

“眼瞼膜蒼白”可能患有循環係統疾病,如肺結核、貧血等。

“眼瞼膜有出血點”常是敗血症感染性內膜炎等的伴隨症狀。

“眼白顏色”眼白色紅,主心火過旺;眼白色白,主肺氣虛及氣血不足;眼白色青,主肝病;眼白青藍,主有熱疾;眼白發黃,可能患有急性肝炎;眼白有褐色斑點,於小兒是蛔蟲症的表現;眼白出現紅血絲,是血壓過高、動脈硬化的表現,但前天熬夜者也會出現此症狀。

頭痛也分好多種

●嚴重的頭痛,並伴有嘔吐、渾身無力、視物雙影、吐字不清、吞咽困難,可能是腦出血或動脈瘤的預兆。

●從未有過頭痛,最近突然從清晨開始持續存在,有時甚至會晨起嘔吐,但總會在一天內減輕,可能是高血壓的症狀。

●頭痛,並伴有高熱、眼部刺痛及惡心和頸部僵硬,可能是腦膜炎的症狀。

嘴唇顏色中的健康信息

“唇色淡白”雙唇泛白,屬氣血虧損或貧血、脾胃虛弱。若上唇蒼白泛青,多是大腸虛寒、泄瀉、腹痛畏寒;若下唇蒼白,多是胃虛寒。

“唇色深紅”唇色深紅,並非氣血佳而是有熱在身,屬熱症陰虛火旺者,唇紅鮮豔。唇色深紅兼幹焦,則內有實熱。

“唇色青紫”多屬氣滯血瘀,血液不流暢,罹患急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

“唇色發黑”唇紫黑而幹焦,是大病征象,如肝硬化、肝炎等。

落枕是頸椎疾病的信號

偶爾出現一次落枕沒有什麼,但如果時有發生就要注意了,因為這說明頸椎周圍的韌帶已鬆弛,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穩定性的功能。醫學上稱這種情況為“頸椎失穩”,即椎關節已有發生“錯位”的可能。繼椎關節失穩、錯位後,可累及椎間盤,使骨質增生加快,進而發展成頸椎病。想要預防落枕,平時應注意正確的睡眠姿勢,以仰臥為主,左右側臥為輔,要保證仰臥時枕頭能維護頸部的生理彎曲,使胸部在仰臥中保持呼吸暢順,全身肌肉能較好地放鬆。

排便異常與健康有關

“呈顆粒狀”由於在腸內滯留時間較長,水分被腸過度吸收所致,也有可能是水分攝取過少所致,屬便秘表現。

“液態狀”糞便無法成形,是消化不良的表現,也有可能是有胃腸疾病所致。

“外形扭血變形”大腸和肛門可能有痔瘡或息肉腫瘤。

“顏色泛白”脂肪的攝取量可能過高。

“黑紅色”可能是因胃腸感染性疾病或潰瘍腫瘤等造成,血液與空氣接觸一段時間後,會逐漸變色、發黑。若頻繁出現黑便症狀,則必須特別注意。

別把感冒當小病

在很多人眼裏,感冒隻是挺挺就能過去的小病。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感冒時人體免疫力大大下降,很容易引起各類並發症,對人體傷害極大。所以,一定要重視感冒並及早治療。那麼,怎樣提前發現感冒呢?如果覺得咽喉痛,鼻子幹燥,並且開始頻頻打噴嚏、咳嗽和流鼻涕,有時還伴隨低燒,則證明患上了普通感冒;如果高燒、頭痛、打寒戰,並感覺全身無力,則多是流行感冒的預兆,該疾病也多會伴隨流鼻涕、咳嗽、咳痰和咽喉痛幾大症狀。

從出汗看健康

“無汗”又稱閉汗,是指汗腺減少或機體不產生汗液,身體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幹燥,他們多半曾患有皮膚病,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若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亦可能會無汗。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溫和靜態情況下,仍大量出汗。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進、情緒波動失眠,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若多汗兼頭暈乏力,以及感到饑餓,可能是血糖過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藥物後,亦會產生多汗反應。若重金屬中毒,如鉛、汞、砷等,可能同樣會有多汗現象。若汗出如珠、冷汗不止,須加注意,這是氣散虛極的表現,中醫學上稱為“絕汗”,是病危的表現之一。

警惕身體突然消瘦

有些人會在1~2個月內體重沒有原因地突然減輕5千克以上,這種消瘦大部分表明體內有消耗性疾病。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要特別警惕患有腫瘤的可能性。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時建議立即就醫檢查。

如何給病人鋪床

病人的床單、被罩等應選用棉織品,以便吸汗保溫。

“鋪整床單”臥病在床的患者,其床單每天要鋪整兩次(早晚各一次);每隔四五天要給他換洗一次床單。墊底的床單要拉緊,以免褶皺,影響患者休息。

“安放枕頭”枕頭應該安放在患者的頸部,最好既能支撐患者的肩部,又能支托患者的頭部,以使他維持舒適的睡姿。

“提供背墊”患者能坐起來後,會需要背墊的幫助,同時還要墊著患者的雙腳,以防他滑向床尾。

給病人熱敷的方法

熱敷可以通過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抵抗力和修複能力,促使炎症消散,減輕局部疼痛。熱敷又能使肌肉鬆弛,促進局部血管擴張,減輕深部組織器官充血。

“熱水袋”將60~80℃熱水灌至熱水袋容積的2/3,排出氣體,旋緊塞子。放置於需熱敷之處。小兒昏迷、循環不暢、局部神經麻痹以及感覺遲鈍的患者,應以厚毛巾包好熱水袋後再用,以免燙傷。若無熱水袋,可用耐熱玻璃瓶盛熱水代用。

“熱濕敷”用毛巾或紗布浸在手腕能忍受的60~80℃的熱水中,擰幹,敷於患處,每3~5分鍾更換一次,並應持續15~30分鍾。也可在敷布上加放熱水袋保持溫度。在熱敷過程中應防止燙傷。

“熱水坐浴”適用於會陰部和臀部疾病,以及肛門充血、炎症和疼痛的患者。無傷口者可在清潔盆中裝入2/3盆的熱水,並在坐浴過程中隨時調節水的溫度,勿使過冷或過熱的水。將臀部浸入熱水中約20~30分鍾後擦幹、保暖。婦女月經期禁用此方法,以免引起感染,妊娠末期亦不宜用。

給病人冷敷的方法

給病人做適當的冷敷,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促使病人毛細血管收縮,減輕病人局部充血的狀況;抑製神經細胞的感覺功能,減輕疼痛還可降低體溫。

“冰袋”將冰塊打碎裝入橡皮袋或塑料袋內排氣、旋緊,用毛巾包住冰袋放在所需處,如額部、腹股溝、腋下等處。也可以用溫度較低的井水代替冰塊。

“冷濕敷”將紗布或毛巾浸濕在冷水中,擰至半幹,以不滴水為準,敷於所需處,每隔2~3分鍾更換一次,連續做15~20分鍾,保持一定的冷度。發熱時,可在患者額部放冷敷布一塊,經常更換。並以冷水、冰塊或低於患者皮膚溫度的溫水(32~34℃)揉擦四肢及背部,在腋部、肘部及腹股溝處多停留揉擦,可幫助患者散熱,最後,用幹毛巾擦幹皮膚。

冷敷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患者皮膚發紫,不宜繼續使用。

●老幼體弱患者較敏感,宜局部冷敷。

●冷敷時間不宜過長。

●全身發冷要每隔1小時測1次體溫,體溫下降到36℃以下時不宜繼續使用。

●胸前區、腹部、後頸部較敏感,不宜冷敷,否則會引起反射性的不良反應。

病人的特殊飲食

特殊飲食包括低鹽食品、低蛋白食品等。心髒病、肝髒病、腎病或高血壓患者要實行低鹽飲食。對某些腎髒病要吃低蛋白飲食,這種飲食要求減少肉類、魚類、蛋類、奶製品及其他富含蛋白食物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