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白領職業病的危害和預防(1 / 3)

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係列臨床症狀的綜合征。它包括頸部椎間盤病變、小關節紊亂、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等一係列病變。那麼,頸椎病的病理症狀是什麼呢?

得了頸椎病,病人會感到脖子僵硬疼痛,頭頸活動受限,有的患者頸部活動有彈響聲,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頸部活動時有疼痛。疼痛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疼痛常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或伴有手、肩、臂疼痛,皮膚過敏,有螞蟻行走感,或手指發熱發冷等。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會引起偏頭痛或眩暈。有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中所拿物品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

一部分頸椎病患者由於顱內供血不足,可引起腦後部缺血而表現出一係列頭部症狀,如偏頭痛、視力障礙、耳鳴、聽力減退等。有些病人會出現下肢僵硬凝滯,似乎不聽使喚,或下肢綿軟,走路時感覺就像在棉花上行走;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頸椎病的症狀比較複雜多樣。也就是說,不同的病因會導致頸椎發生不同的病變,從而引起不同類型的頸椎病。

那麼,哪些人容易患頸椎病呢?頸椎病在哪些人群中具有一定的高發性呢?

從職業上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或頭頸經常向某一方向轉動者易患頸椎病。這些職業包括辦公室工作人員、打字員、計算機操作員、會計、和教師等。雖然這些職業的工作強度並不是很大,但由於工作姿勢不當,長期低頭,或頭頸常偏於一側引起局部勞損。因此,這些職業的工作人員頸椎病的發病率較高。

據一項職業安全調查數據顯示:原來多發於老年人的頸椎病,正在逐年趨向低齡化,其中,40歲以下的白領人士要占頸椎病發病人數的50%以上,頸椎病成了名副其實的白領職業病。時下電腦越來越成為一些白領階層不可或缺的物品。而隨著應用的逐漸普及,電腦在為白領們提供辦公便利性的同時,也為他們帶去了苦惱——肩周炎、頸椎病等。“每天都對著電腦,老是一個姿勢,等意識到的時候就已經僵了。”一位在IT行業從業多年的職業白領在向他的主治醫生介紹症狀時說。與台式機相比,筆記本由於存在難以克服的先天設計缺陷,更容易給使用者的健康造成損害。

當越來越多的白領受頸椎病侵襲的時候,白領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工作方式,因為該病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容易複發等特點。並且,頸椎病會誘發多種疾病。其退行性病變也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因此,專家提醒您要重視早期鍛煉和頸椎病的預防保健,隻有早發現、正確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雖然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勢過多的人,易發生頸椎病。那麼,作為每天必須長時間伏案工作的白領該如何有效預防頸椎病呢?

●注意頭頸部的正確姿勢

白領在伏案時要時常改變體位,勞逸結合,每天堅持作前傾,後仰、左右旋轉1~2次,堅持10分鍾。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避免高枕睡眠,要選擇合適的枕頭,最好采用質地柔軟的元寶型枕頭,以維持頸椎棘突向前的生理弧度。

●保持正確的立、坐姿

要盡可能采用既不抬頭又不低頭的舒姿勢適。平時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及時緩解肌肉疲勞。長時間工作時1小時要活動一下頭頸部,使頸韌帶肌肉得到適當休息。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勢

人的一生大約有1/4~1/3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從睡眠姿勢上講,當枕頭過高、過低,或枕的部位不適當,不良睡眠姿勢持續時間較長,又不能及時予以調整時,頸部容易疲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勞損。

●防止頸部疲勞

看電視時,屏幕最好與眼睛保持同一水平,不要長時間地仰頭。這樣不僅可以預防頸椎病,還可防止頸椎病的複發和加重。

●注意防寒保暖

秋冬季節是頸椎病的高發期,頸部保暖除了白天在頸部圍圍巾外,晚上還可以用熱水袋在頸部外敷,也可以用中藥加防風、白皮、透骨草、丹參、紅花、丁香、肉桂等煎水頸部外敷,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使損傷組織的血液供應增加,代謝物排泄加快,局部肌肉彈性功能恢複,頸椎間隙相對增大,預防頸椎移位的發生,避免頸椎病症狀的出現。當然,如果頸椎病症狀已經出現,就應該積極到醫院專科就診治療,避免發生嚴重的繼發病變。

●積極進行醫療體育鍛煉

可以改善頸椎椎間關節的功能;增強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的緊張力,加強頸椎的穩定性;改善頸椎的血液循環;矯正不良的身體姿勢。

進行醫療體育的方法要因人而異,以頸背肌肉勞損為主要症狀者,要鍛煉頸背部肌肉;上肢肌肉萎縮無力者,以鍛煉上肢動作為主;而下肢跛行無力,步行困難者,則要練習行走及蹲立動作;發生四肢癱瘓的患者,失去自主活動的能力,除加強護理,防止發生各種並發症外,對癱瘓肢體的肌肉要進行按摩,對所有關節進行全範圍的被動活動,每日兩三次,可以減輕肌肉萎縮,防止關節僵直和關節畸形。

●注意飲食調養

頸椎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頸椎病肝腎不足,可長服枸杞,菊花平肝明目,芝麻、桂圓、滋陰補腎,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視力模糊、流淚者,宜多食含鈣、硒、鋅類食物。如豆製品,動物肝、蛋類、魚類、蘑菇、蘆筍、胡蘿卜等。伴有高血壓者,宜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帶、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梨、蘋果等。

胃病

一項針對京滬粵三地外企白領進行的胃健康調查顯示,白領胃病健康指數普遍偏低,患病率最高達24%。而假期也成為白領看胃病高峰期,假日裏來看胃病等消化道疾病的病人比平時要多出了2~3成。

據介紹,白領胃健康調查主要針對技術、金融、行政、市場等多種白領職業。調查顯示,三地平均約有24%的銷售人員、22%的技術人員及22%的市場人員的胃酸指數3級,即胃酸分泌過多,產生胃不適感,如不及時治療,可形成慢性胃炎,甚至會發生胃潰瘍。從事這三種職業的白領胃酸指數幾乎均超過了整天奔波在外、無法定時進餐的出租車司機。

究其原因,主要是白領工作壓力大。現在的都市白領,因為行業競爭激烈,每天都麵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如果這種緊張狀態長期得不到緩解,極易造成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功能紊亂。大家知道,胃的正常工作狀態,要有神經、內分泌係統參與調節才能夠順利完成。當大腦皮質功能失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係統紊亂時,就會出現胃酸分泌失常、十二指腸液反流減少等不正常現象,削弱了對胃黏膜的保護。神經緊張還易造成胃、十二指腸壁血管痙攣,供血減少,從而促成胃病的發生。

其次,飲食無規律、經常加班也使得白領落下病根,調查顯示平均每周超過5天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的人中,患胃病的比例高達25%。

經常無規律的飲食,有時為了趕時間,吃飯時狼吞虎咽,不仔細咀嚼就把食物咽進肚裏,而粗糙的食物不易被胃消化,可使胃黏膜發生物理損傷,有時在上一頓省略的情況下又陪客戶不停地吃上幾個小時。吃飯時間無規律,饑一頓飽一頓,破壞了胃的正常消化分泌節律。

另外,隨著川菜、湘菜的流行,應酬頗多的白領容易暴飲暴食,繼而導致胃病。

專家建議,白領人士改善生活狀態比服藥的效果更好。對於患者尤其是年輕患者來說,必須做到防患於未然。白領平時應盡量做到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時工作壓力較大的職業人群應盡量做到生活有規律,吃飯定時定量,少吃辛辣油膩等刺激性的食物。同時加強鍛煉,並通過改善自己的工作環境來降低發病率。

脂肪肝

盛夏高溫之時,為減少入廚的辛苦,到餐館吃飯的人增多。尤其是體力活動量較小的白領階層,在暢飲啤酒、盡享佳肴之時,應警惕脂肪肝的發生。

脂肪肝是指肝髒內的脂肪含量超過肝髒重量的5%,這與高脂、高熱量食物攝入過多關係極大。特別是一些公司經理、白領職員,由於工作繁忙,出行以車代步,運動量少,應酬多,飲食不正常,成為易發脂肪肝的人群。

脂肪肝的臨床表現:一般性輕度脂肪肝無明顯不適。中度以上至重度脂肪肝會出現四肢乏力、右肩背疼痛發脹,無緣無故地感覺頭暈、口苦、口幹、口臭,食欲不好,飯後腹脹、惡心、肝區不適,大便忽幹忽稀等。部分重度脂肪肝者化驗檢查可發現有轉氨酶輕度升高,血糖或血脂升高。B超是診斷脂肪肝的最常用方法。肝活檢對於明確病因特別是判斷有無炎症壞死和纖維化十分重要。

專家特別強調,長期大量飲酒(每天飲酒折合酒精約50~80克)是造成脂肪肝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大量飲酒而有脂肪肝稱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它與肥胖、高脂血症(特別是甘油三酯)、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有關。

酒精對肝細胞有較強的直接毒害作用。長期飲酒及酗酒的人,脂肪酸最易堆積於肝髒,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是酒精性肝病中最先出現、最為常見的病變,其病變程度與飲酒(尤其是烈性白酒)總量成正比。此外,肥胖、營養過剩和營養不良者,活動過少的中老年人,患有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者,藥物中毒、化學物質中毒者,孕婦及某些有家族性代謝性病症者等都易患脂肪肝。

專家針對一些患者不能進行常規治療或常規治療無效的情況下,根據脂肪肝的各種病因以及綜合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習慣和環境等各種因素,設計出了一套完整的診療方案。該方案強調“抑製脂肪堆積,促進脂肪代謝”為治療原則,兼顧養肝、護肝、柔肝等保健原則,在臨床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同時對於血脂明顯升高者,可考慮應用降血脂藥物,並注意檢測肝功變化。

同時,防治脂肪肝要注意生活細節通過飲食調整(低脂、低熱量、高纖維、高維生素)和運動療法緩慢降低體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營養過剩及肥胖者,要減少飲食的熱量攝入。

●糖尿病、病毒性肝炎所致患者應控製血糖、調整免疫,以促使脂肪代謝恢複正常。

●酗酒及酒精性脂肪肝要先戒酒,同時配合保肝治療。

●營養不良者應補充蛋白質、維生素,並消除導致營養不良的各種因素。

●可進行遊泳、慢跑(120步/分)等有氧運動,每周3~5天,每次持續20~30分鍾,重要的是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