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科學用腦,年輕永遠(3 / 3)

但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不少老年人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才識,是國家的一份財富。這些老年人常常是鶴發童顏,頭腦清晰,才思敏捷,保持著青春活力,甚至在晚年仍能創新建業。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是什麼促使這些老年人的大腦跨越了時間的障礙,到晚年時,仍有著和年輕人一樣敏銳的思維和活躍的思想呢?

美國的兩位科學家剖視了15名剛死的病人和意外致死者的大腦,其中5人為中老年人,5人為正常老年人,另5人為衰老而死的老年人。其結果發現,正常老年人的腦細胞樹突數、樹突的長度和分枝樹,均明顯地超過中年人,而樹突最少的是因衰老而死亡的老年人。這一出乎意料的發現,說明人的大腦並不一定因年齡增長而衰退。

兩位科學家因此指出:“屍檢證明:在人的大腦中,生長和衰退在不斷地競爭著,隨年齡增長,可能一批腦細胞衰老,而另一批腦細胞又顯示旺盛了。”

研究長壽的人,越來越多地探索如何有一個健康的中樞神經係統,並與穩定的心理狀態相結合的延緩衰老的途徑。不少心理學家指出:堅持腦力勞動的人,其智慧結晶並不因年老而衰減,一些老年人反而顯得思想敏捷,精神活躍,有益人的身心健康。

同時也有資料證實,一些畢生勤於腦力勞動者,均能在壽命上年逾古稀。英國神經生物學家科期斯塞和米勒認為:“人的大腦受訓練越少,衰老就越快。”因此,延緩衰老的辦法,不是消極地養老,而是在保持體力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基礎上,重視運用大腦思維能力,保持大腦的潛力,使大腦中樞指揮機體各部位的功能各顯活力,達到健康長壽。

而年輕人又該如何用腦,以保持自己有一個長生不老的大腦呢?

首先,要勤於學習與思考。要大腦受訓練,就要學習。以老年人為例,老年人的機械性記憶能力雖比年輕人差些,但理解性記憶能力卻增強了。認真的學習,積極的思考,即能延緩衰老的過程。如果整天飽食終日,很少用腦,中樞神經係統則處於鬆馳狀態,將會影響全身髒腑經絡生理功能,可能出現《黃帝內經》所講“年半百而動作皆衰”,未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老人守則中寫道:活到老,學到老,力求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精神麵貌和業務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工作到老。我國一些國際知名的中國畫大師畢生勤奮好學,均活到百歲左右,足以證明用腦是能長壽的。

其次,儉樸的生活和體育活動及教育對大腦也有益。研究表明,生活儉樸和積極進行體育活動的人在老年時受到智力衰退的危害較小。美國哈佛大學老年病專家珀爾斯對生活在波士頓的百歲以上老人進行研究發現:在積極進行體育活動的老年人中,有些90歲左右老人的腦功能比80多歲的人要強。

感情讓大腦更健康

現在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獨身者比有配偶的人壽命要短。統計數據還表明,不單純是有家庭,而且朋友少的人同樣也短壽。那麼,其原因究竟何在呢?夫妻的愛情與家人的親情對人們的健康和壽命到底有多大影響呢?這個問題正引起各方麵的廣泛注意。

有醫學人員利用磁共振方法對人的大腦皮層大小進行了檢測。人的大腦皮層特別發達,是掌管思考、記憶和理性的重要部位。他們把平均62歲的男女分成兩個組,規定其中的一個組要定期進行身體等接觸,另一個組則不進行這種接觸。過一段時間之後科研人員用磁共振方法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接觸少的人腦15%以上已萎縮。

因為有研究結果表明,愛人的圖像能夠引起被研究對象大腦左半球的腦細胞活躍,產生高水平的多巴胺(一種腦化學物質)。這種物質與人的能量和心情緊密相關,能夠使人產生滿意和愉快的感覺,就如同人吃巧克力時候的情形一樣。當你深深地陷入愛情的時候,你心裏會產生一種既緊張又興奮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是由內側腦島引起的,因為它是一個與大腦所有的感覺區域都有聯係的部分。

也有科學家對動物做過同樣的實驗,如果給動物造成壓力的話,那麼腦細胞特別是被說成記憶出入口的海馬細胞將會死亡。加拿大一所大學科研小組進而發表報告說,剛剛出生的老鼠倘若不被母鼠舔和整理皮毛,幼鼠的腦細胞則將銳減。

許多研究證實,智能的衰退將會使人早亡。除了肉體的這種接觸以外,擁有親近者尤其擁有配偶者在精神上能夠使人們備感穩定。瑞典的格林比博士以民意測驗方法對喪偶者和有配偶的人究竟有哪些不同進行了調查。結果得知,喪偶者首先覺得自己已失去價值。不言而喻,人生的滿足程度也將降低。他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快活。然而最大的不同則在於喪偶者對自己的健康狀態將喪失信心。孤獨感則會妨礙大腦的健全,有損於記憶和思考。人是不能獨處的,孤獨是難耐的。

這個研究報告給人們造成了衝擊。換句話說,沒有得到愛撫的動物就將過多地產生作為緊張激素的皮質醇,對腦細胞造成障礙。綜上所述可以知道,感情對人類大腦的健康成長和維持健康狀態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