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言文閱讀文意理解題解密(1 / 2)

文言文閱讀中有一個考點為“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這是對考生分析、理解文意能力的綜合考查。應對這一考點,訓練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上。學會分析,又須從研究試題是如何“設障”(即設置與原文說法不一致的幹擾項)開始。

綜觀2009年各份高考試卷,命題者設置幹擾的方法主要有:

一。曲解詞義

指命題者在設置幹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敘述出錯。

1.全國卷乙卷第10題C項(選文出自《宋書·郭原平傳》):

郭原平以種瓜為業,曾遇大旱,運瓜的溝渠不能通船。縣官劉僧秀要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讓他運瓜,他不肯接受。運瓜時他見有人遇到困難,卻能迅速相助。

本項錯在“要引農田中水注入瓜渠讓他運瓜”的“農田中水”,應該是“下瀆水與之”——“瀆水”即瓜瀆中的水。

2.全國卷新課標卷第6題D項(選文出自《宋史·朱昭傳》):

朱昭方麵有人暗中與敵人串通,透露了朱昭準備突圍的消息。敵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墜入溝塹,他怒目提劍,無人敢前,最後中箭而死。

原文寫“賊大懼,以利啖守兵,得登城”,“以利啖守兵”說的是以利益收買了守兵,而非“敵人害死守兵”。

二。誇大其辭

命題者在構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準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誇大的地方作為幹擾。

3.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史記·叔孫通傳》):

魯地儒生皆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

該項錯在“皆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原文為“魯有兩生不肯行”,叔孫通“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固守氣節,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的隻是兩個儒生。

三。張冠李戴

命題人故意把發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生在乙身上(或者說成發生在甲與乙身上),這就屬於典型的張冠李戴。

4.全國卷甲卷第10題C項(選文出自《北史·魏德深傳》):

魏德深深受百姓歡迎,又能震懾奸猾之人。他到館陶,百姓見他如見父母;而奸人趙君實與逃竄之徒,隻能躲藏流亡。他後來將回貴鄉,貴鄉吏民互相慶賀。

原文中的表述為“自德深至縣,君實屏處於室,未嚐輒敢出門。逃竄之徒,歸來如市”(意思是“自德深到縣任職以來,趙君實呆在家中,從來不敢出門。流亡四方的人,紛紛回到館陶”),可見“奸人趙君實與逃竄之徒,隻能躲藏流亡”說法有誤。

5.廣東卷第8題A項(選文出自《宋史·李迪傳》):

李迪本來是趙郡人,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並以文為媒,結識了柳開。

“以文為媒,結識了柳開”的的確是李迪,而“為了躲避五代的戰亂,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的並非李迪,而是他的曾祖——“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

6.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出自《宋史·李迪傳》):

周懷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不畏眾怒”表述有誤,依據原文“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怒”的隻是皇帝,“群臣”是不敢向皇帝提出反對意見。

四。顛倒事實

即命題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7.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為王安石的《慈溪縣學記》):

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

本項原因解釋出錯,原文中的說法是“後世無井田之法”是後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而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因為學校被廢棄。

8.廣東卷第8題B項(選文出自《宋史·李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