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不同意章獻做皇後,因為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獻的打擊報複,所以貶官衡州。
原文中說得很清楚——“章獻深銜之。天禧中,拜給事中。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從容奏曰:‘陛下有幾子,乃欲為此計。’上大寤,由是獨誅懷政。仁宗即位,章獻太後預政,貶寇準雷州,以迪朋黨傅會,貶衡州”,不是“立即遭到”,而是“仁宗即位,章獻太後預政”之後。
9.重慶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貞觀政要·貪鄙》):
文章最後以鳥貪高、魚貪深而被獲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祿”的官員們做到“履忠正,蹈公清”,這樣才能避免災害、長保富貴。
此項錯在“鳥貪高、魚貪深而被獲”,原文為“鳥棲於林,猶恐其不高,複巢於木末;魚藏於水,猶恐其不深,複穴於窟下。然而為人所獲者,皆由貪餌故也”,魚、鳥“被獲”,真正的原因在於“貪餌”。
10.浙江卷第20題D項(選文為蘇軾的《寶繪堂記》):
本文用老子之言,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聖人並未廢此四者,也未“發狂”,就是這個道理。
選項中“說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獵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和“就是這個道理”與文意相悖,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意思是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目盲,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味敗壞,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然聖人未嚐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意思是說但是聖人並沒有廢除這四樣東西,也是暫且用來寄托心意罷了。
11.天津卷第11題C項(選文出自《管子·小匡》):
鮑叔牙認為,如果齊桓公不及時迎回管仲,管仲必將為魯國所重用,會削弱齊國的力量。
“管仲必將為魯國所重用,會削弱齊國的力量”是設誤點,相關原文為“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將反於齊,必殺之”,“夷吾受之”隻是在作假設,應改為“如果齊桓公不及時迎回管仲,管仲很可能被殺”。
12.安徽卷第11題C項(選文為楊士奇的《遊東山記》):
立恭提議出遊後應該有遊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
錯在“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相關原文為“未幾,餘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餘亦泣下,遂罷”,也就是說曾動筆寫過,隻是當時擱筆未寫成。
五。無中生有
這種陷阱的設置,在高考中是常見的——幹擾項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據,是命題人臆造出來混淆視聽的。
13.湖北卷第12題B項(選文為蘇轍的《孟德傳》和蘇軾的《書<;孟德傳>;後》):
宋孝孫認為孟德不像是惡人,於是派人向上級報告,並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實際上,原文為“知商州宋孝孫謂之曰:“吾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根本沒有談到“派人向上級報告”。
14.山東卷第12題D項(選文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衛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關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難客商並接受了賄賂。衛嗣公知道後要罷免這個官吏,他非常害怕,認為衛嗣公能明察秋毫。
該項也屬無中生有,原文並無“衛嗣公知道後要罷免這個官吏”的信息,而是說“嗣公謂關市曰:‘某時有客過而予汝金,因遣之。’關市大恐,以嗣公為明察”。
此外,命題人還可能“綜合設誤”,即在同一個選項中,綜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設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