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記敘文中,同學們常常重視敘述,輕視對話。這樣就使所寫內容枯燥乏味。人物之間生動有趣、形式靈活的對話,會使平淡的文章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因此,記人敘事時,要重視人物間的對話描寫。
人物對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俗話說“言為心聲”,可見語言既是人物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人物展示性格特征的鏡子,還是人物袒露內心世界的窗戶。“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既是對作家塑造生動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讚歎,又是語言描寫的功能和作用的體現。
進行對話描寫,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所選擇的人物對話應能反映其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
俗話說“一樣話,兩樣說”,是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活生生的“這一個”,每個人都有其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所以其說出來的話多數情況下不可能“異口同聲”。個性鮮明的語言,能夠體現人物的不同性格、身份等特征,也能袒露出他的內心世界。
如孫犁在《荷花澱》裏安排了一段精彩的對話描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女人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年輕婦女集在水生家裏來,大家商量:
“聽說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
水生的女人說:
“聽他說鬼子要在同安安據點……”
“哪裏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
幾個年輕女子思念自己的丈夫,打算去看一看,因為性格不同所以說得話也就各有千秋,或含蓄或直率或幼稚。
二、人物對話應有一個中心或話題,使讀者“聽得明白如話”。
一段對話應該緊扣一個中心或話題,這樣才能使文章思路清晰,寫幾個人之間的對話,一要注意層次清楚,二要注意人物的特征。
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在《糶米》一文中,寫農民大清早到河埠頭後急切詢問米價,同米行先生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糙米五塊,穀三塊。”米行裏的先生有氣無力地回答他們。
“什麼!舊氈帽朋友幾乎不相信他們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裏,你們不是賣十三塊嗎?”
“十五塊也賣過,不要說十三塊。”
“哪裏有跌得這樣曆害的?”
“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不知道嗎?各處的米像潮水一樣湧來,隔幾天還要跌呢!”
“嗤,”先生冷笑著,“你們不糶,人家就餓死了嗎?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麵,頭幾批還沒吃完,外洋大輪船又有幾批運來。”
“還是不要糶的好。我們搖回去放在家裏吧!”從簡單的心裏噴出了這樣激憤的話。
這段對話裏圍繞一個中心:米價。所有的對話都是針對米價的高低來進行的,使文章思路清晰,也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對話形式應靈活多變,才能使文章生動活潑。
大段的對話描寫若隻用一種表達形式,就會使文章顯得呆板和單調。如能靈活運用多種形式,則可以使文章的語言更加自然活潑,進而使文章思路更加緊湊。同時,還要注意對人物的神態進行刻畫。這樣,可以使讀者聞其言,觀其神,更富有感染力。
魯迅先生在《祝福》裏有這麼一段關於“我”和祥林嫂的對話描寫:
我就站住了,預備她來討錢。
“你回來了?”她先這樣問。
“是的。”
“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的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睛忽然發光了。
“就是——”她走進了兩步,放低了聲音極秘密似的切切地說,“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
這裏有人物直接的“問”,也有不出現人物的直接的回答,還有神態和動作描寫,這樣就把雙方的性格特點刻畫得透徹,也使文章形式活潑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