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粗糧雖好,不宜貪多(1 / 1)

[我們平時習慣把大米、白麵稱為“細糧”,玉米麵、小米、高粱米等稱為“雜糧”或“祖糧”。並且,多數人認為吃細糧比吃粗糧好。其實,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粗糧並非雞肋

在我國,習慣將大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為粗糧,包括小米、玉米、高粱和豆類,多吃粗糧對人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首先,粗糧的營養豐富,可供給人體所需熱量的60%~70%,蛋白質50%~60%,還可供給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食物太精細,膳食纖維必然很少,往往食後不容易產生飽腹感,很容易造成過量進食而發生肥胖。這樣,血管硬化、高血壓的發病率就會增高。粗糧所提供的纖維素更是任何動物性食品所不能比擬的。纖維素在腸道內能吸附水分,並使之呈凝膠狀,這能使人體對糖分的吸收緩慢而均勻,從而降低血糖,起到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纖維素還能阻止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和促進對膽固醇的排泄,有利於防止動脈硬化和心髒病。

多吃粗糧還可強化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正如刀越磨越快的道理一樣,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也隻有不斷地受到外界的刺激和磨練,才能健康發達。吃粗糧能有效地鍛煉牙周組織、麵部肌肉和消化係統的功能,達到延緩這些器官的退化的目的,從而延緩人體衰老,增進健康長壽。

從營養角度看,粗糧比精加工的糧食營養保存得更多。經過精加工的糧食,將損失掉大部分維生素和無機鹽,因為這些營養素大部分存在於穀皮、穀膜和穀胚中,碾磨加工越精細,穀皮穀胚脫落越多,因而維生素和無機鹽也就損失得越多。經過精加工的大米維生素B 1損失60%以上,維生素B 2也損失近60%,蛋白質損失12.5%,鈣、磷、鐵、維生素E等幾經碾磨幾乎全部損失掉。

●粗糧不宜吃多

吃點粗糧的確有益健康。不過,進食纖維素並非多多益善。若過多進食纖維素,對人體也不利。長期大量進食高纖維食物,會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的蛋白質、無機鹽和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會使人體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攝入量不足,微量元素缺乏,因而造成骨骼、心髒、血液等髒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免疫抗病的能力。

那麼吃多少高纖維素糧物即粗糧才真正有利人體呢?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的纖維素攝入量以10~30克為宜,蔬菜中纖維素較多的是韭菜、芹菜、菱白、番瓜、苦瓜、空心菜等,請適量食用。

●粗糧並非人人皆宜

粗糧雖好,食用卻要有度,否則會給一些人群帶來傷害。

■胃腸功能較差的老年人(60歲以上)及消化功能不健全的兒童要少吃粗糧,並且要做到粗糧細吃。

■患有胃、腸潰瘍,急性盲腸炎的病人的食物要求細軟,所以要盡量避免吃粗糧。

■缺鈣、鐵等元索的人群。粗糧裏含有植酸和食物纖維,它們結合形成沉澱,阻礙對礦物質的吸收,影響腸道內礦物質的代謝平衡。

■患有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腸炎的病人要少吃粗糧。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果長期每天攝入的纖維素超過50克,會使人的蛋白質補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髒、血液等髒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

粗糧最好在晚餐食用。食用粗糧最好安排在晚餐,正常人吃的頻率以2天1次為宜,如果是因為“三高”病情需要的話,也可安排一天兩次。

相關鏈接

粗糧發酵更健康

由於植酸或纖維素的分解,粗糧發酵後降解為易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質,能改善口感,增強消化,刺激吸收,從而去除了粗糧中的不利因素,對胃腸道的負擔也會相應減輕,不會造成腹脹、消化不良等情況。兒童和老人以及一些胃腸道疾病患者,或胃腸功能較弱者也會更適應。

TIPS

●溫馨小貼士●

當然,適當地吃些粗糧以增加纖維素,促使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增加營養種類是必要的。但是長期吃粗糧,會使熱能供應不足,營養缺乏,身體消瘦,抵抗力反而下降,不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