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味精真的罪大惡極嗎(1 / 1)

[食用味精在我國非常普遍,幾乎每家都用味精烹調,飯店餐館的廚師們更是不能缺少它。炒菜做湯,隻要加入少量味精,就可以大大增加鮮味。但是味精和我們的身體健康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味精作用知多少

味精為白色結晶或粉末的化學品,其味微酸,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很好的鮮味調料。味精具有增進食欲、誘導液分泌、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的功效,而且穀氨酸鈉作為蛋白質的組成成分之一參與人體的代謝。

在肝髒中,穀氨酸鈉既參與糖代謝又參與機體的解毒過程,可使機體中過多的氨變成無害的穀氨酰胺排出體外。肝功能不良者主要是血氨增高,穀氨酸能與之結合生成無害的穀氨酸錢,有利於肝病患者。

穀氨酸鈉參與大腦的蛋白質和糖代謝,有利於改善大腦及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有利於兒童智力發育及解除大腦疲勞。

然而,味精雖然鮮美,且好處多多,但食用過量、過頻,每日攝取味精超過6克,血液中的穀氨酸含量就會升高,穀氨酸升高後將限製人體必需的二價陽離子鈣和鎂的利用,可造成短期的頭癰、心跳、惡心等症狀,對生殖係統也有不良影響,故味精不可食用過量。

●食用味精別進誤區

味精食用過頻,每餐必食,每菜必加,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但食用不含味精的菜則會食欲減退,還會導致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減少。

在有濃鬱香味的食品中不宜使用。雞、鴨、魚、蝦等肉食品中及蘑菇中含有濃鬱的自然香味,在此類食品中放味精不但起不到調味作用,還可使原有的鮮味遭受破壞,故在有濃鬱香味的食品中不宜使用味精。

炒菜做湯時,最好是在即將起鍋之前加味精,切忌在高溫時加味精。因為溫度過高,味精會變成焦穀氨酸鈉,不但無鮮味,還有輕微毒性。味精不要用於堿性食品,在堿性環境下,味精會起化學變化,產生不良氣味的穀氨酸二鈉,失去調昧作用。

炒雞蛋時不宜加味精。雞蛋本身含有許多穀氨酸,炒雞蛋時一般都要放一些鹽,而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經加熱後,穀氨酸與氯化鈉這兩種物質會產生新的物質——穀氨酸鈉,即味精的主要成分,炒雞蛋加味精如同畫蛇添足,加多了反而不美。

對含有蘇打、食堿成分的食物和湯菜,不宜使用味精。否則,兩者產生化學變化,形成一種具有異味的穀氮酸鈉,影響了菜肴的原有滋味,造成浪費。

●這些人少用味精

哺乳期婦女最好不用味精。味精在肝髒被穀氨酸丙酮轉移酶轉化,生成穀氨酸再被人體吸收;穀氨酸能與血液中的鋅結合,降低鋅在血液中的濃度。大量的穀氨酸可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生成不易吸收的穀氨酸鋅,隨尿排出體外,導致嬰兒缺鋅,輕則厭食,味覺差,繼而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冒、肺炎、肝炎等感染性疾病;重則導致智能低下、生長發育障礙、貧血、肝脾腫大及第二性征發育不全及成年侏儒症等情況。

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嬰幼兒應禁食或少食味精。味精食入後被腸道吸收進入血液,能與血液中的微量元素鋅化合轉化為穀氨酸鋅而排出體外,兒童若經常攝入過多的味精,日積月累則會導致鋅缺乏。

老年人要少吃味精。味精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鈉,過多使用味精會使人產生口渴感,而60歲以上老人對鈉的攝入比較敏感,所以,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壓、腎病、代謝綜合征等疾病的病人應少吃或不吃味精。

哮喘病人不宜多吃味精。醫學專家發現,哮喘病人過多食用味精,會誘發嚴重的哮喘。尤其是空腹時食用了放有過多味精的食品,則更易發生哮喘。

相關鏈接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味精限量的規定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了味精攝取的明確限量:每千克體重每天容許攝取量以不超過120毫克為宜;12周歲以下的嬰兒不在此例。同時,凡需經過高溫烹製的菜肴,不可將味精與生菜同時下鍋,以免產生致癌物質。

TIPS

●溫馨小貼士●

味精隻要適量食用就是安全的,而且在營養和保健方麵對人體健康有益,關鍵在於如何科學合理地食用。研究顯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9.7克對健康無害,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最佳攝入量為每天2~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