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小心,掏耳朵也能掏出病(1 / 1)

[人外耳道裏的耵聹腺不時地分泌著一種叫做耵聹的物質,我們習慣上把它叫做耳屎。由於耵聹在外耳道自然活動時,有時會使人產生癢感,所以我們經常用各種各樣的東西去挖它、掏它。其實,這是很不衛生的一種做法。]

●沒事別老掏耳朵

耵聹對人的耳朵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一來它可以粘附鑽進耳朵的空氣中的灰塵,保持外耳道的清潔;二來它駐守在外耳道鼓膜的前麵,讓聲音緩和之後傳進去,避免鼓膜受損害。

適量的耳屎在耳道中,有時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例如,在偶然間,一隻小蟲子鑽進了耳朵,如果讓它長驅直入,進入到中耳地區,可能對鼓膜造成損害,一旦鼓膜被弄破,還會發生中耳炎,引起聽力減退。但是耳道中有了耳屎便可以防止這種意外發生。因為耳屎帶有特殊的苦味,小蟲子遇到後會自動退出耳道。所以,外耳道中存留一定量的耵聹,對我們人體是有好處的。

但是,當耳朵裏耵聹過多時,由於癢得厲害,常影響我們工作。在這時,應該最好到醫院請醫生幫忙,五官科醫生會把你的耳朵清理得幹幹淨淨。如果你圖方便,隨手拿起一樣東西就往耳朵裏掏,可能會惹上大麻煩。

切忌用發卡、火柴棍、手指甲、釘子等去掏耳朵,以免造成外耳道的擦傷,甚或造成鼓膜的損傷,影響聽覺。更忌把掏耳朵當成一種消遣,使得耳屎無處藏身,引起外耳道發炎,甚至引起中耳炎。

常掏耳朵容易刺激皮膚鱗狀細胞或基層細胞增殖,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同時,還容易將黴菌帶進外耳道,使耳道奇癢難忍。

由於鼓膜是一層厚約0.1毫米的薄膜,如果用尖銳的工具掏耳朵,不小心會將鼓膜刺傷甚至穿孔,嚴重的會造成耳聾。

“耳不掏不聾”。所以,請大家盡量不要掏耳朵,尤其是用不衛生的方法掏耳朵。

●怎樣嗬護你的耳朵

耳朵是人體的聽覺器官,自然界的聲波必須通過耳朵的傳音裝置(外耳、中耳),傳到感音裝置(耳蝸內),後者接受刺激而興奮,產生神經衝動,傳入聽覺中樞才能產生聽覺。人們對於耳朵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是一時的不注意,就可造成耳聾,使人終生遺憾。

如果一個人的耳朵失去功能,將妨礙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影響信息的輸入,可知性變少,即到俗語所說:“一聾三分傻”之境地。所以保護好我們的耳朵非常重要。

在洗頭、洗澡、遊泳時,要防止耳道進水。一旦進水,可將頭部偏向一側,用手按住耳朵,一按一鬆,將水吸出,或用藥棉將水清出,或側頭單足跳躍幫助耳道積水排出,並對其進行消毒。跳水時,避免耳朵與水麵正麵撞擊,防止鼓膜受震破裂。

有些女性喜歡紮耳朵眼,佩戴耳環、耳墜等裝飾物,這對耳朵也是有害的。耳朵皮肉很稚嫩,上邊掛個金屬物,玩時容易將耳朵拉扯壞。

不要用力擤鼻涕。特別在是耳塞情況下不可用力擤鼻涕,或兩個鼻孔一起擤,否則鼻涕通過咽鼓管被擠壓到中耳,鼻部細菌易進入中耳,容易引起中耳炎或乳突炎。

過大的聲音,刺耳的聲音都是噪聲,它們能損害人的聽力。要注意遠離噪聲。當突然出現噪聲時,可用手把耳堵住,並張大嘴巴。

當飛機下降時,應做咀嚼、吞咽動作,以增加咽鼓管開放的機會,抵消鼓膜外麵所受的空氣壓力。

謹防耳塞機綜合症。長期戴耳塞機的人會出現耳疾的各種症狀,如耳痛、腦脹、頭痛、眩暈、煩躁、惡心、血壓增高、心跳加快、肌肉緊張、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

相關鏈接

可能影響聽力的藥物

一些藥物有可能影響人的聽力,如水楊酸、奎寧等,可以引起內耳中毒而發生中毒性耳聾。有特殊過敏體質的人,使用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菌素,更容易發生藥物中毒性耳聾。因此,應少用或不用這些藥物。特別是孕婦更應忌用這些藥物,以免引起胎兒發生先天性耳聾。

TIPS

●溫馨小貼士●

掏耳朵不是一種好習慣。有時候,耳屎實在積得太多,確實癢得難受,當然也可以挖一挖,但最好用幹淨的棉簽伸進去卷幾下,千萬別用太硬的或帶尖叉的東西去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