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保健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種優秀的理療保健方法。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因而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並運用足部泡腳按摩來防病治病。]
●養人需養腳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髒”,民間有“養樹需護根,養人需護腳”的諺語,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喜歡睡前用熱水泡腳的人越來越多。
中醫學認為,人體五髒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踝關節以下就有60多個穴位。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係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如果經常用溫水洗腳,能刺激足部穴位,增強血液運行,調整髒腑,疏通經絡,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病除邪的目的。每天若泡腳15分鍾就能發揮保健作用。
把雙腳浸入到4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中,約15~20分鍾後頭痛會明顯緩解。這是因為雙腳血管擴張,血液從頭部流向腳部,可相對減少腦充血,從而緩解頭痛。
如果出現睡眠不好、精神不振、飲食不佳、疲乏無力、情緒不穩等一係列不適症狀,可用熱水泡腳30分鍾,再搓腳心10至20分鍾,直至發熱,會感到神清氣爽,全身輕鬆。
對於感冒發熱病引起的頭痛,熱水泡腳還有助於退熱。
如果在泡腳同時能不斷用手按摩湧泉穴及按壓大腳趾後方偏外側足背的太衝穴,還有助於降低血壓。
並且,經常堅持熱水泡腳足療的應用範圍很廣,風濕病、脾胃病、失眠、頭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截癱、腦外傷、中風、腰椎間盤突出症、腎病、糖尿病等大病、重病後的康複治療等等都包括在內。
●怎樣泡腳更有效
泡腳不同於一般的洗腳,必須將腳泡到一定的程度,達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發揮作用。開始泡腳時,先倒入少量熱水,沒過足背,水溫不要太熱,以能忍受為度。然後,隨著水溫降低,逐漸添加熱水,保持水溫,直至雙腳變紅,全身有熱感,微微汗出即可。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鍾為宜。在泡腳過程中,由於更多的血液會湧向下肢,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缺血,體質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老人有可能因腦供血不足而昏厥。泡腳時,人體血液循環加快,心率也比平時快,時間太長的話,容易增加心髒負擔。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
泡腳水溫不要過高。有些人習慣在泡腳時使用滾燙的水,以為水溫越高,效果越好。其實水溫太高,雙腳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腦、腎髒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而事實上,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
中藥泡腳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許多人喜歡用中藥泡腳來輔助治療,但不要用銅盆等金屬盆。因為它們的化學成分不穩定,容易與中藥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等有害物質,使藥物的療效大打折扣。
相關鏈接
慎重使用按摩腳盆
很多人喜歡用保健按摩腳盆泡腳,隻要通上電就能保持水溫,而且還能噴射出不同的水流按摩腳底。但在使用按摩腳盆的時候要慎重。因為中醫按摩主要是通過按摩刺激局部穴位,以達到治療效果的,而按摩腳盆的水流力度不夠,且刺激麵較大,不易達到效果。另外,按摩腳盆用料複雜,不知道加入中藥後會起什麼反應,所以還不如選用木質泡腳桶實惠。
TIPS
●溫馨小貼士●
有些人一到冬天就習慣性凍腳,就想用熱水暖暖腳,這樣做不可取。腳被凍後皮膚、肌肉處於僵硬狀態。此時若突然用熱水燙腳,皮膚、肌肉經受不起幾十攝氏度巨大的溫差,從而加重病情,嚴重的甚至會使肌肉與骨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