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過程是複雜的,又是奇妙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演奏著迷人的“生物節律交響樂”。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生物鍾。生物鍾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地球上幾乎所有生物都通過“生物鍾”調節晝夜24小時的生理循環,包括體溫變化、血壓升降、大腦靈活度增減等。
揭開生物鍾之謎
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一年有四季,一天有24小時,如此周而複始。我們生活在很有節律的自然界。宇宙萬物,無不擁有自身獨特的規律:牽牛花黎明時競相開放;夜來香在月光下散發出幽香;蝙蝠白天睡覺夜間活躍;公雞專門在拂曉比賽歌喉……生物這種有節奏、有規律的生理現象,是受體內“生物鍾”控製的。人類也不例外,我們的體溫、心搏、視力、精力和睡眠,在一天中無一例外地以大體相同的方式波動。夜裏3點我們的體溫最低,感覺最冷;3~6點是大多數危重病人辭世和大多數嬰兒誕生的時間;下午我們的呼吸特別快……
科學發現,生物鍾紊亂的時候,人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有的人生物鍾幾十年都是相對穩定的,他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的,而生物鍾一旦被打破,較長處於紊亂狀態,就產生各種各樣的不適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見一些健康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終日勞作,身體健康,有一天,由於兒女的孝順,讓他休息“享清福”,結果健康狀況卻每況愈下。
據說,歐洲有位老人活了152歲。當時,英國國王想見這位長壽老人,就請他到皇宮來吃喝玩樂,隆重款待,誰知,由於生活規律被突然改變,一周後老人不治死去。
人體生物鍾大致分三類:晝型、夜型、中間型。晝型人或許是幸運的,因為這個世界上大部分活動,都是由早六點到晚六點進行的,因此晝型人無疑是這個世界的主導。晝型表現為淩晨和清晨體力充沛,精神煥發,記憶力、理解力最為出色,如數學家陳景潤、作家姚雪垠都習慣淩晨兩三點鍾投入工作,效率很高。
夜型是一到夜晚腦細胞特別興奮,精力高度集中。現在,了解了自己的生物鍾,夜型人大可以如釋重負了,他們熬夜的本領是與生俱來的,並非是什麼不良生活習慣。如法國作家福樓拜就習慣整夜寫作,以到久而久之,他家徹夜不熄的燈光竟成為賽納河上船工的航標燈了。
中間型介乎前二者之間,清晨和上午學習工作效果特別好,如詩人艾青,在這兩個時段,文思泉湧,妙筆生花。年齡越大,中間型的生物鍾就越向前運轉,到70歲的時候,他們的生物鍾比年輕時要快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
因此,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生物鍾節律安排作息時間,使生活節奏符合人體的生理自然規律,才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容易生病。當然,長期上夜班者,如醫護人員、夜班編輯等,保持常年白天睡覺習慣,隻要達到7小時睡眠要求,也可以形成自己的正常生物鍾規律。
是什麼撥亂了你的生物鍾
生物鍾是遺傳的,還是後天適應環境獲得的?
為解開這個迷,科學家們做過很多科學試驗。他們給那種樹葉晝開夜閉的植物8個小時光照,然後是8個小時黑暗,如此循環試圖改變植物的生物節律,結果卻發現,一旦回到自然環境,樹葉的開閉馬上又回到24小時的節律。
科學家們還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讓老鼠在15小時黑暗和15小時光照的節律中生活,繁殖了25代,當第25代鼠輩子孫回歸地麵時,它們的生物鍾也馬上返回了24小時的節律。這項實驗充分證明了生物鍾的遺傳特征。
除了遺傳性,科學家還發現了各種環境因素能夠調節生物鍾,其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光線。光為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設定了生物鍾。無論你是蟑螂還是鯨魚,是蘭花還是捕繩草,都是光在告訴我們時間。光在為我們的生命計時。實驗證明光周期的改變能引起生物鍾的改變,而且在24小時內不同時段的光刺激能使生物鍾向不同的方向調節,光線越強,它的作用就越強大,早晨的光線使你更像一隻百靈鳥,晚上的光線使你更像一隻貓頭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