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癌上怎對抗(2 / 3)

二是重治輕養。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而目前腫瘤領域仍過分強調醫療,對腫瘤康複階段的養生及方法重視不足,淡化了飲食、睡眠乃至鍛煉對腫瘤康複的重要作用。

三是重治輕教。對患者缺乏專業性宣教是目前腫瘤防治領域的短板。一些腫瘤患者輕信“祖傳秘方”及“民間偏方”,盲目追求抗癌靈丹妙藥,或受虛假廣告誤導,違背了腫瘤合理、正規、係統、綜合治療的原則。事實上科學治療,尤其是初次治療對預後會起決定性作用,不規範的手術或設計不合理的放、化療方案,都有可能導致腫瘤殘留,使原來可根治的病變發展成難治的晚期腫瘤。此外,有些腫瘤晚期患者過分擔心止痛藥耐藥、不良反應、成癮等副作用,隱瞞疼痛程度,拒絕臨床給藥,違背了世界公認的三階梯止痛法的盡早、足量、定時、個體化給藥原則,造成生活質量下降。

誤區三:群體醫療

世界衛生組織在“迎接21世紀挑戰”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醫學將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發展。最佳治療方案的製定應基於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經濟狀況、生存質量和長期生存率等綜合考慮。

臨床常出現相同腫瘤類型不同患者、甚至相同患者同一腫瘤的不同部位以及同一患者治療前後,對相同治療措施產生不同療效,一般認為主要與腫瘤個體化特性及耐藥性有關。需要我們改變治療模式,走出單一對抗治療的困境,采用個體化治療模式進行有效攻擊和機體調整並重的方法。

多學科綜合治療已成為臨床治療的模式和發展方向,多學科專家診療組(MDT)由原來單個醫生向患者提供單向服務的模式,轉變為以病人為中心的多學科合作的醫療模式。英國多個癌症診治指南均規定:全科醫生接診的可疑腫瘤病人必須在2周內經相關專家會診,所有確診腫瘤的病人在接受治療前必須經過相關MDT會診。而國內由於醫療體製、患者群體及經濟因素等諸多原因尚未普及。

誤區四:被動醫療

傳統觀念束縛、醫學專業知識缺乏和精力不夠等因素導致腫瘤患者滿足於治療過程中被動配合的現狀,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低。醫生及家屬刻意隱瞞患者病情,曾被認為是對患者的保護性措施,但可能帶來患者積極治療性差、疑神疑鬼、恐慌等諸多後果,甚至會貽誤最佳治療時機。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11條規定,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和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並及時解答其谘詢。

誤區五:過度醫療

腫瘤患者是過度醫療的“重災區”,單純追求腫瘤臨床證據、關注手術切除範圍和術式、化療方案組成和劑量、放療強度和分割等缺乏相應治療效益的過度醫療比比皆是。有學者指出:“治愈有望的早期腫瘤,早期治療並不能改善部分腫瘤的預後;已不能治愈的腫瘤,相當多患者並未得益於治療。”

直擊腫瘤領域的過度醫療

過度醫療在國外被稱為“浪費的醫療”,包括美國心髒病學會、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在內的美國九大醫學組織將其簡單定義為:超過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的行為,包括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其最大特點是將高費醫療服務肆意提供和施加相結合,頻繁以醫療技術主義服務的形式,直接侵犯醫療消費者的健康形成權,製約醫學目的的實現。

一般來說,過度醫療具有以下主要特征:診療手段超出疾病診療的根本需求,不符合疾病規律和特點;未采用醫學界現有階段公認的診療“金標準”;對疾病基本診療需求無關的過度消費;費用超出了當時個人、社會經濟承受能力和社會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