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序篇3 21世紀健康新概念(1 / 1)

序篇3 21世紀健康新概念

自古至今,人們無不珍愛自己的健康。什麼是健康?在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人們對健康的看法不盡一致,近幾年才逐漸有了健康的現代觀念。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且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該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範圍內一項重要的社會性目標。事隔多年後,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根據《辭海》的解釋,所謂健康,指人體各器官係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格健壯、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健康水平通常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測量。

綜合以上因素,現代新健康觀可總結為:身體無疾病不虛弱、心理無障礙、良好的人際關係和適應社會生活能力,隻有當這三方麵的狀態都達到良好時,才是完全意義上的健康。

對“健康”的新認識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理解:

1...。“健康”涵蓋了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個方麵。生理意義的健康,指軀體與器官的健康,要求無病而且健壯;心理意義的健康,指精神與智力的正常;社會意義的健康,指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能力。三方麵均衡發展的人,才是一個健康的人。

2. “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健康”與“疾病”處於同一軸線的兩個不同的端點。在特定的條件下,健康與疾病共存。健康也有一般意義上的和最高意義上的區別。一個人在其一生中,健康狀態也是處於變化過程中的。隻有努力地追求,才能保持一種健康的狀態;一旦患了疾病以後,又能盡快地控製,並向健康的一端發展。

3.疾病包括精神與生理兩個方麵,病因包括生物和社會文化兩部分。不少疾病從生理意義上來看,是由致病菌、病毒引起的,但從社會文化上來看,貧困、營養不良、不良衛生習慣、不健康生活方式、過度勞累等是主要因素。

4.醫學模式已由原來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演變成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是一種嶄新的觀念,它拓寬了治療與預防的領域,無論在內涵上,還是所涉及的策略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那麼,如何恒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準則: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事無大小,樂於承擔責任。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抵製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20世紀90年代,健康教育專家們結合現代生活實際,提出了人的健康新標準:

1.吃得快:進食時有很好的胃口,表明內髒功能正常。

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覺輕鬆自如,表明胃腸消化功能良好。

3.睡得快:上床後能很快熟睡,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說明中樞神經係統的興奮、抑製功能協調,且內髒也無病理性信息的幹擾。

4.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清楚,心肺功能正常。

5.走得快:行動自如,活動敏捷,說明精力充沛。

6.良好的個性人格:性格溫和,意誌堅強,具有坦蕩胸懷與豁達樂觀的心境。

7.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製能力,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

8.良好的人際關係: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充滿熱情。

總之,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汙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心理—社會—自然—生態—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也就是說,現代健康新定義被更多地打上了社會性色彩,這就要求每個人不僅要珍惜和不斷促進自身健康,還要對他人、群體乃至社會的健康承擔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