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透邪在艾滋病發熱中的運用(1 / 3)

透邪在艾滋病發熱中的運用

理論探討

作者:劉巍 王階

[摘要] 艾滋病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疾病,容易並發一些機會性感染而導致死亡。西醫治療艾滋病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然而,所用藥物不能將病毒完全清除,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仍持續存在,長期應用產生的藥物耐藥性以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等問題使抗病毒治療艾滋病受阻。艾滋病屬於中醫學溫病範疇,發熱是艾滋病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中醫學治療發熱類疾病曆史悠久,經驗豐富。筆者認為“艾毒”之邪為本病發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貫穿艾滋病發熱始終。

[關鍵詞] 艾滋病;發熱;透邪;中醫藥

艾滋病, 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侵入人體後破壞人體免疫功能,使人體發生多種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腫瘤,最後導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1-2]。自1981年首次發現至今,艾滋病的廣泛流行不僅威脅這人類的生命安全,還帶來了嚴重社會問題[3-4]。目前,西醫治療艾滋病已經取得長足進步,抗病毒藥物的聯合應用增強了抗病毒效果,使HIV感染在很大程度上的控製,降低了艾滋病患者的死亡率,並延緩了病毒耐藥性的出現。然而,所用藥物不能將病毒完全清除,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仍持續存在,長期應用產生的藥物耐藥性以及藥物的毒副作用等問題使抗病毒治療艾滋病受阻。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研究,中醫藥在治療艾滋病上取得了肯定的療效。通過中醫藥的綜合調理,HIV/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強,臨床症狀改善, 生存質量提高[5-8]。發熱是艾滋病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狀之一。筆者認為,“艾毒”之邪為本病發病之源,透邪之法可貫穿艾滋病發熱始終。

1 中醫學對艾滋病病因病機認識

中醫古籍無艾滋病的記載, 現代醫家多根據其病因、發病特點、臨床表現等方麵的特征,將現代醫學的艾滋病與中醫的傳統理論相聯係[9]。從病因學角度,可以把艾滋病歸於溫病中的“瘟疫”範疇;根據其發病特點,潛伏期較長,發病緩慢,而一旦發病後,病情急劇進展,可歸於中醫的“伏氣溫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屬於中醫的“瘰鬁”、“積聚”、“癥瘕”、“惡核”、“失榮”等。

HIV/AIDS患者感染“艾毒”之邪為主要病因,是發病之源;機體正氣虧虛是最終導致本病發生發展的內因。艾毒是一種疫癘之邪,具有“毒”的多方麵特征,包含疫毒、邪之甚為毒、邪結化毒,其性質兼有濕、熱、毒、癘等病邪特征[10-15]。目前對於本病的病機演變有不同認識:李國勤[16]認為人體感染HIV之邪後, 有衛氣營血的傳變過程,機體衛氣營血功能失常,進而使三焦髒腑產生病理變化;亦有學者[17]認為,此病與一般溫病不同,沒有衛氣營血之傳變, 而“直中”人體營分、血分及本元之氣,引起的一係列病理改變,導致艾滋病的發生、發展。此外,薛伯壽[18]認為艾滋病患者失於攝生之道,正氣內虛在先, HIV侵犯人體後,正虛邪伏內陷,進一步耗傷精血,損耗正氣,使五髒受損而逆亂,衛氣失於防禦而重感其他病邪(病毒、真菌、原蟲、結核菌等),新感引動伏邪,外感與內傷互為因果而惡性循環。

2 透邪在艾滋病發熱衛氣營血中運用

2.1 邪在衛分——辛涼透汗 邪在肺衛,“艾毒”為陽邪,其性屬熱,肺主氣,其合皮毛,表熱鬱滯,肺之宣降失司。治宜辛涼輕清宣透,疏散衛表之邪,即“表初用辛涼平劑”常用透藥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等,代表方銀翹散。葉天士提出 “汗之可也”治療衛分證,其用意不在發汗,而在宣透表邪,開其表鬱,使衛分熱邪外透,則肺氣得宣,氣機條暢,腠理通達,營衛調和,津液四布,就自然汗出而病解,是不發汗而得汗。若外感風熱輕證,可選桑菊飲。有學者[19]根據臨床經驗估計,艾滋病急性期表現為風寒者較少,風熱者居多。對於風熱者,銀翹散有很好的療效,認為銀翹散為治療艾滋病外感的主方,臨床常可見到曾用銀翹散治愈過的某些當時並不知道究竟係何病的風熱衛分證患者,後來被確診為艾滋病。

2.2 邪在衛氣——芳香宣透 濕熱之邪侵入衛氣,濕為陰邪,其性黏滯,宜辛涼輕劑中加入甘淡滲利濕邪的藥物,如蘆根、滑石之類,使濕邪下行,從小便而去;也可以在辛涼輕劑中加入芳香輕揚、宣表化濕之品,如藿香、紫蘇葉、白芷之類。代表方藿樸夏苓湯。方中淡豆豉、苦杏仁宣肺疏表;肺氣宣化,則濕隨氣化;藿香、厚樸、半夏、白豆蔻芳香化濁,燥濕理氣,使裏濕除而氣機暢。正如石蒂南所說:“濕去氣通,布津於外,自然汗解”。臨床治驗報道,有學者運用此方治療艾滋病濕熱證,效如桴鼓[20-21]。

2.3 邪在氣分——清泄宣透,戰汗透邪;芳香辟穢,開竅透邪 溫熱類,清泄宣透,戰汗透邪。疫毒之邪熱熾陽明氣分,裏熱蒸騰,有發越外達的趨勢。治宜辛寒重劑清泄宣透,透熱出表。常用透藥為石膏。代表方白虎湯或麻杏石甘湯。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認為石膏有“達熱出表之功”,指其有辛透寒清的作用,能使蒸騰之熱內清外達。此外,張錫純亦認為石膏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其在《醫學衷中參西錄》曰:“風溫初得宜用涼藥發其汗……至傳經已深,陽明熱實,無論傷寒、風溫,皆治以白虎湯……即但用白虎湯,亦恒有服後即汗者,因方中石膏原有解肌發表之力。”若患者症見高熱伴微惡寒,頭疼體痛,麵赤唇焦,口渴欲飲冷,汗出,咳嗽,氣息喘促,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尖紅,可選麻杏石甘湯,重在清泄肺熱,透邪外出。此外,若邪留連氣分,日久不解,產生各種變證,在治療時可隨證選藥以“戰汗透邪”氏提出益胃法,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 用甘寒清養之品益胃生津,以解胃中的燥熱幹澀,使津液盛,汗源充,則氣機通而作戰汗。戰汗後正氣驅邪外達,腠理開泄,則邪隨汗解。

濕熱類,芳香辟穢,開竅透邪。濕熱穢濁鬱閉氣分,內伏膜原,波及表裏,牽涉上下,濕濁遏阻清陽,鬱閉氣機。治宜芳香疏利,透解濕濁。常用透藥厚樸、檳榔、草果等,代表方達原飲。疫邪進入半表半裏之間,邪正相爭,症見憎寒壯熱;疫毒入裏則見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苔白厚如積粉等穢濁之候。方中檳榔為疏利之要藥,厚樸破戾氣所結,草果除伏邪盤踞,三味直達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熱傷津液,故加知母以清熱滋陰;方中另有白芍和血,黃芩清熱,甘草和中,共奏疏利透達之效。正如葉天士雲:“溫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府,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 艾滋病發熱伴見舌苔白厚膩,甚至積粉苔而有上述方證指征者就可以考慮使用本方進行治療[22]。此外,濕熱釀痰,蒙蔽心包,治宜芳香辟穢,透邪開竅,可選菖蒲鬱金湯。方中藥物多用鮮、青者,乃取其鮮活靈動之性,以利濕濁透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