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數字化”的自戀(1 / 3)

“數字化”的自戀

封麵故事

作者:張月寒

電子產品帶來的數字化生活無處不在,既提供了便利也侵占了一切空間

數字化時代的自戀,是一場年輕的狂歡,也是一場年輕的失敗。

古希臘時,對著河水自照的叫“水仙”的少年,成為自戀第一人。數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在各種智能手表、智能手機、熱門APP中輸入自己的身高、體重、三圍、心跳、睡眠時間、進食卡路裏、運動時間、行走步數……得到關於自我的健康評估、健身飲食建議、統計曲線圖,以及“我、我、還是我”(Me,myself and I)的一切。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自己磨皮、美膚、瘦身、眼睛放大後的極度不像自我的自拍,將這些自拍輸入某個測“顏值”的鏈接得到自己的姿色評分,打完分後分享鏈接至朋友圈外加一句“謙虛”的自我評論。我們花一下午的時間用“小偶”APP製作專屬自我的3D玩偶,為他(她)換發型、衣服、配飾、配樂,然後再花若幹時間觀看這個3D的“自我”翩翩起舞。我們私心統計自己在社交媒體獲得了多少點讚、轉發、評論,不斷更新頭像圖片和背景圖顯示自己活躍的社交生活。

《性格和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最新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社交媒體的泛濫讓人們越來越沉迷自我和滿足於膚淺的友誼。研究表明,越是自戀的人,則更新社交媒體的頭像圖片和背景圖越頻繁。

在所有的數字化自戀中,Selfie無疑是最高境界。Selfie,意為自己拍攝的、發布在社交網站上的自拍照,是現下一個極熱門的詞兒,2013年被《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選為年度之詞。就語源學上來說,“Selfie”完全是一個新造詞。眼下流行的Selfie,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一定要是看似不經意的自拍。一切正式的自拍都不能稱為真正的Selfie。嚴格來說,Selfie隻能滿足於自己胳膊長度或自拍棒的自拍以及對著鏡子拍攝,任何相機功能中的“延時自拍”,都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Selfie。“自拍”現象在全球年輕人群體中形成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甚至有一首歌來專門歌頌它。這首叫Selfie的歌由來自紐約的DJ組合The Chainsmokers創作,在2013年12月先以免費的形式發布後,立刻獲得了一片星火燎原的追捧。它的主創人員安德魯·塔格特(Andrew Taggart)、亞曆克斯·帕爾(Alex Pall)都是“80後”的年輕人。目前,這首歌的MV在著名視頻網站YouTube上已有高達3億多的點擊量,凸顯了全球年輕人對於“Selfie”現象的追捧。

Selfie凸顯的“自戀”性是昭然若揭的,其根本魅力在於人們可以在無數自拍間看到一個理想化的自我。理想化的自己是一件很誘人的事,比單純的崇拜偶像更加誘人,因為你自己就成為你自己的偶像了。這種心理遷移,古老時代須由創作小說或肖像油畫完成,但今天,一張簡單的自拍就能達到這種自我滿足、自我沉醉的效果。Selfie這首歌背後令人擔憂的是,它凸顯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戀和隻重視外表的價值觀,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並被普遍讚賞的態度。MV(Music Video,音樂錄影帶)開頭是兩個年輕美豔的女子在夜店洗手間照鏡子補妝,褐發女生對金發女生說,傑森(Jason)今晚和一個穿豹紋的女生在一起。“是為了讓我嫉妒嗎?”她自顧自地說。在對豹紋女的身高和著裝品位進行了一番批判後,褐發女子說:“讓我來拍一張自拍吧!”然後,電音節奏響起。伴隨著電音,鏡頭中開始堆積大量社交網站上的各種Selfie,名人的、普通人的、政治人物的,搞怪的、漂亮的、無厘頭的……“讓我來拍一張自拍”也是整首歌的唯一歌詞。電音、迷幻、自我中心、男女關係中的低自尊,成為目前很多流行文化歌頌的品質,導致了重視外表的自戀主義。在MV結尾,觀眾甚至可以買到Selfie的專屬Tee。Tee是目前“T恤”的最時髦叫法。這首如此受歡迎的MV充斥的是一種極度自戀同時又沒有安全感的人性,褐發女生一邊不斷對著鏡子整理頭發妝容,一邊又和身旁同樣美麗但完全沒聽她講話的金發女生訴說著傑森是否注意到她、是否真正喜歡她,不屑的語氣中透出的是深層的不自信。這和心理學中對於自戀的解釋不謀而合:自戀的表皮下是自卑。因為不敢相信沒有人會真正“愛”自己,所以隻能表現出“自己愛自己”。

紐約DJ 組合The Chainsmokers

所有事情都是被包裹的。數字化時代,自戀之所以成為潮流是因為自戀的偶像們都很美,他們超過百萬的“粉絲”和好友說明自戀是值得歌頌的。這從另一角度說明了人類無法控製自己膚淺的劣根性。因為膚淺似乎是最容易、最有生命力的一件事。當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內的人都開始秀“Selfie”時,你還能在一旁用知識理性的外殼包裹自己,而完全不拍一張Selfie嗎?

心理學專家霍琦茲(Sandy Hotchkiss)在《自戀》這本書中分析,自戀最初來源於一種“羞恥感”(Shame)。自戀者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凡事如果順自己意則一切平順,這種自我被肯定的感覺也會不斷加深、印證著他們的自戀心態。但如果事情一旦發展得不合他們預期,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羞恥感”。正常人將這種“羞恥感”放在心中慢慢消化,從而接受和頓悟,而自戀者對於羞恥感的難以忍受讓他們發明出一種屬於自己的屏蔽方式來進行逃避,心理學上稱這種行為是“繞過羞恥”。對於自拍照的過度修飾、達到一種不真實的完美,就是一種很典型的“繞過羞恥”的行為,因為無法接受真實的自我沒有想象中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