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拍宣言

封麵故事

作者:楊璐

遊客在澳大利亞普芬比利蒸汽火車前自拍留影自戀的邊界

如果沒有微信朋友圈的存在,我從來沒有被人評價成自戀過。

在漫長的成長歲月裏,一路應試教育,被拿出來談論的標簽都在考試分數編織成的坐標係裏,客觀而單一。當記者之後,很多年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放在寫稿子上,那又是一套單位的績效考核標準。直到偶然的一次,領導委婉地提起了我發到朋友圈裏的自拍照,我才知道原來在有些人眼裏,我是個自戀的人。

寫稿前,我專門翻了一下朋友圈,大概手指每劃一下屏幕,就能看見一次到三次我的自拍照,在機場、大巴車、賓館裏、采訪對象家的沙發上、我自己家、遊泳池的更衣室、各地的商場試衣間、餐館、咖啡廳裏,有化妝的,有素顏的,還有臉上敷著各種麵膜的,基本概括了我所有的生活狀態。對我自己來講,這是我一段生活的記錄,看見照片和文字、留言,就能想起當時的情景來,對別人來講,這些照片傳遞出什麼信息,我還真沒有想過。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自戀的英文詞narcissism,來源於Narcissus,原意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神的名字,直譯為那喀索斯,也是水仙花的意思。傳說那喀索斯愛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死後變成一朵水仙花。心理學和社會學對自戀的研究太多了。弗洛伊德有《論自戀》,他認為自戀是,一個人的“力比多”從客體撤回轉而投注於自己。海因茲·科胡特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延伸和擴展,提出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一般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隻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自戀的允許範圍才是不健康的。拉康有鏡像理論,還有曆史學家、社會心理學家把自戀放在資本主義社會現狀和消費主義的背景裏去分析。

深究起來,自戀有專業嚴謹的理論脈絡。在臨床使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裏,自戀型人格障礙有9項描述:具有自我重要的誇大感;沉湎於無限成功、權力、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一無二的;隻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們所了解或共事;要求過分的讚揚;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自動順從他的期望;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缺乏同感、妒忌他人;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態度。

9項裏如果超過5項,大概就得去看心理醫生了。仔細想想,我肯定屬於愛自己的那種人。我每天都有大量時間花在照鏡子上,照鏡子太久上學遲到過,照鏡子太投入不聽課被老師批評過,前一段在咖啡館談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同事一抬頭,看見我正專注地對著牆上的鏡子看,就像吹好的氣球被紮了一針,氛圍一下子就不對了。

我照鏡子,不是水仙花情結、沉浸在自己有多美裏,而是對自己的狀況很上心。我得知道臉上長了幾顆痘,每天痘痘的變化情況,痘印和曬斑是深了還是淺了,黑眼圈是深了還是淺了,毛孔是大了還是小了,不同光線下,皮膚情況怎麼樣。我首先得對自己了如指掌,至於如何應對,是否去保養,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對自己的愛還在於,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會給我帶來非常多的喜悅。早上起床刷牙,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不由自主地就會想那麼多社會新聞,我居然從一個嬰兒長到這麼大,還沒有死,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然後我就可以高興一個早上。

外人比較看得見的表現是我學遊泳。從小到大,我都是體育特別差的人,大學一年級體育課,學了一個學期的籃球,定點投籃考試,我一個球都沒挨著籃筐,得了零分。大學二年級學網球,除了正常上課,我請老師每周補兩節課,就是想最起碼不要再掛科了。可我依舊學得很差,正手根本握不住球拍。考試的時候,跟我對打的同學水平很高,一直隻給我反手,球速慢、力量小,加上老師照顧,才算是過了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