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遊泳就是我屢受體育挫折的人生又一次嚐試。從一開始即使站在水深1.2米的泳池裏,依舊不敢把漂浮板鬆開,到已經學會了自由泳,我仍然花了非常多的時間上課和練習。每一個進步都要寫在朋友圈裏,跟大家分享我內心的激動。上個月老師教遊深水區,我雖然非常害怕,可是隻扭捏了一點時間,就橫下心遊了過去。上完課,我真的快哭了,感覺到達了挑戰自我的巔峰。可好幾個同學忍不住在朋友圈裏留言,看我寫自己遊泳寫了兩年,以為我的泳技已經可以達到橫渡海峽的水平了,結果才剛剛遊進深水區。
但是如果對照著前述的9項指標,我跟自戀型人格障礙相差太遠了。我對自己和周圍環境有非常理智和清晰的判斷,優點與缺點、喜歡什麼與討厭什麼、擅長什麼與不擅長什麼,而我日常所做的隻是衡量與選擇。
自拍的理由
自拍的英文是self-timer,1984年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指的是照相機自行設定拍照時間的功能,有了這個功能用戶就可以自己拍攝自己的影像了。在十幾年前,因為互聯網的普及和數碼技術的發展,門戶網站、社交網站和論壇紛紛開設有自拍的頻道,供網友上傳自拍照片和視頻。自拍作為一種新媒體的新鮮事物在科班領域很是熱過一陣子。
那時候,我也在大學裏學習傳播學和傳播心理學課程。如果按照使用與滿足理論分析,受眾接觸媒介是為了滿足自己特定的需求,而這種需求跟社會因素和個人的心理因素有關。那正是電腦逐漸普及的時代,網民們陷入到自由表達的狂喜裏。自拍提供了自我欣賞的機會,提供了發泄、紓解心理壓力的渠道,尋找到自拍同好的網上集體,留言和評論在虛擬世界裏提升了成就感,還滿足了窺視他人的心理。那個時候論文的基調還是,自拍是雙刃劍,控製不好有惡劣的負麵影響,還要提醒網民不要陷入對外表的追求,而忽視個人的內涵和修養。
經過了十幾年的互聯網生活,傳播的專業化和精英化越來越減弱,人人都有話語權,網上的自我表達成了平常事,“提醒不要陷入對外表的追求”的保守,也變成了“這是一個看顏的世界”這樣關注自我的個人表達。互聯網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微信環境裏,朋友圈的聯係人是親戚、同學、同事、領導、客戶。這是一個虛擬世界的熟人社會而不再是匿名的汪洋大海,稍微有理智的人都知道在這裏不能像其他網絡載體一樣宣泄負麵情緒、袒露內心的陰暗、汙言穢語的吐槽,甚至這裏的一舉一動都有幾百雙、上千雙眼睛在看著,影響著你在你交際圈裏的形象。
如果不是寫這篇稿子,我沒有深究過自拍的前因後果。可分析完朋友圈裏這麼凶險的環境,想到我和我認識的愛曬自拍的朋友們那些笑臉、扭成麻花的姿勢,確實得是對自己特別認可、對別人特別信任、內心陽光又天真的人才能做出來的事情。
我已經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愛自拍的,大概是手機有了前置攝像頭之後。因為我從小有愛照鏡子的習慣,不離手的手機就成了最方便的鏡子。我同學的老公批評我,自拍照怎麼總是一個姿勢,因為大部分自拍都是照鏡子的副產品,化完妝拍一張,看下效果怎麼樣,摸到臉上長痘痘拍一張,看下嚴重不嚴重,做麵膜的時候拍一張,看精華或者麵膜泥幹沒幹,熬夜寫稿的時候拍一張,看長時間對著電腦毛孔是不是變大了。拍都拍了,隨手就發上了朋友圈。
另外一些自拍都是因為心情好的條件反射,比如吃了一塊好吃的蛋糕,去了一間垂涎已久的餐館,出差住了一家舒服的酒店,去看了一場演出,逛了商場,做了一個順利的采訪。還有一些自拍是因為做了搞笑的動作,覺得特別好玩,也願意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