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防粘連凝膠及透明質酸鈉預防術後腸粘連效果的對比分析
藥物與臨床
作者:徐偉全
[摘要] 目的 對比觀察聚乳酸防粘連凝膠和透明質酸鈉在預防腹部術後腸粘連的臨床療效,以指導臨床用藥。 方法 根據患者選擇抗粘連藥物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聚乳酸防粘連凝膠組和透明質酸鈉組,手術結束關腹前,分別塗以聚乳酸防粘連凝膠或透明質酸鈉,觀察術後患者體溫恢複正常所需時間、腸管通氣時間以及術後6個月腸粘連的表現。 結果 所有患者中,術後均未出現藥物過敏現象,並且無不適症狀,無膿腫、腸瘺及其他不良反應,術後改善情況良好。觀察術後1周患者的各項恢複情況如發熱時間、腸鳴音恢複時間、肛門排氣時間,聚乳酸防粘連凝膠組顯著優於透明質酸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後關腹前,在止血充分的前提下,使用無菌生理鹽水衝洗腹腔以拭盡腹腔內殘留血液及積液,將6~12 mL無菌醫用聚乳酸防粘連凝膠或透明質酸鈉均勻塗布於手術創麵、腹腔、盆腔腸管受損的部位及切口周圍腹壁。關腹觀察患者的臨床表現情況。
1.3 療效評價
手術後1~6 d,每天密切檢測患者體溫變化、血壓波動、血常規及腹部體征,並留心觀察過敏反應等症狀的發生,重點觀察患者腸管排氣時間。手術後1~6個月,隨訪了解患者有無腸粘連和腸梗阻表現,調查飲食等消化道情況,對不適患者進行血常規以及腹部透視檢查。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4.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 檢驗行兩組間比較;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856例患者術後1周發現腸道功能異常的情況,無過敏現象出現,並且無不適症狀,無膿腫、腸瘺及其他不良反應,兩組患者術後改善情況良好。聚乳酸防粘連凝膠組與透明質酸鈉組術後恢複情況的比較,術後發熱平均時間前者較短;腸鳴音恢複時間前者較早;肛門排氣時間前者也先於後者。總體而言,術後1周患者的各項恢複情況,聚乳酸防粘連凝膠組顯著優於透明質酸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腹腔手術患者在手術後容易出現腸粘連,目前認為腸粘連是腹膜對炎症、異物、損傷、缺血等致病因素的一種病理反應,與局部缺血損傷、局部炎性反應、免疫減退、免疫過度或免疫缺失等有密切關係[2]。如在腹部手術中的鉗夾、牽拉、術中電切、電凝、組織缺血和暴露過久、用紗布擦拭等對腹膜和漿膜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
為預防術後腸粘連的發生,傳統經常采取以下措施:①輕柔操作;②減少異物存留;③漿膜麵缺損修複;④腸排列術;⑤促使腸蠕動盡快恢複;⑥預防並清除纖維蛋白沉積。由於腸粘連由腹膜創傷引起,改進外科技術隻能減少粘連的發生,不可能完全避免其出現,故應用預防粘連藥物有其必要性。術終時,大量無菌生理鹽水衝洗腹腔盡量清除腹腔內已存在的異物與滲出物,有利於減輕腸粘連的程度。近年來,高分子材料應用於術後粘連的預防和治療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3]。
本研究觀察術後炎症反應恢複情況和腸管通氣情況,對比聚乳酸防粘連凝膠和透明質酸鈉對消除腹內殘存感染的作用,同時,因為患者術後前幾天開始恢複腸蠕動,腸管通氣時間的早晚是腹腔術後可能出現腸粘連的指標[4]。隨訪術後6個月內患者腸粘連的表現,結果表明,聚乳酸防粘連凝膠的各項作用都明顯優於透明質酸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