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資產的流動性低。由於企業的資產質量不佳、資產不實,所以資產的流動性也很低,自身的短期融資能力也比較缺乏。
四是經營性現金流量滿足率低。受資產質量和投資項目的影響,目前融資平台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較低,融資平台的再投資能力不強。
未來轉型原則
(一)分類原則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在新政策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轉型需要遵循分類原則,因地製宜、因材施策,針對不同類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因根據其自身的特性和擁有的資源,走適宜的轉型之路。目前我國的平台公司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融資平台公司是政府建設項目的責任主體,名義上是公司法人,實際為事業體製,隸屬於政府某一職能部門,較多采用“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組織結構,僅僅是政府建設和實施項目的“代理人”,主營業務以公益性項目為主,獨立性低。
第二類融資平台公司,通過土地運作、儲備、開發及國有資產劃撥,整合了一定的社會資源,主營業務集中於各類園區土地一級開發、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以及其他衍生資源。這類融資平台擁有的核心資源主要是土地。
第三類融資平台公司,隨著開發業務發展及管理成熟,路橋等市政建設、環境保護和水電氣公交等民生產品供應等更多的資源被劃入成為子公司,多元業務板塊逐漸形成母子架構,主營業務重心也逐漸由總部下移至子公司,公司旗下的部分經營性業務板塊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經營能力,自身造血能力強,具有市場競爭力,集團公司在資本市場上也積累了一定的融資渠道和投資管理能力,但主營業務發展仍呈現自發性與被動性,缺乏戰略層麵的業務整合和市場化運作的能力,對政府信用資源和銀行係統性融資的依賴度仍然較高。
針對以上上述不同類型的融資平台公司,應按分類原則規劃轉型之路。
(二)市場化原則
市場化原則是政府融資平台轉型的根基。在新形勢、新政策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要將原有的政府資源、資本通過市場化模式,建立起“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持續發展機製,從政府性的投融資平台向市場化的產業發展運營平台轉變,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走可持續經營的道路。
在製度層麵,融資平台公司應當規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市場化的企業管理製度,在公司領導體製和組織機構上,真正實行政企分開;在經營層麵,平台公司應以提高資產盈利質量為目標,通過重組、盤活、運營現有資產,優化資產質量,為轉型為成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打下基礎,同時在投資項目方麵通過廣泛地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在財務管理層麵,平台公司也應當摒棄傳統的依賴政府信用支撐和資金支持的思維,通過預算控製、成本控製、盤活存量、財務預警、妥善應對等手段,增強有效管控財務和運營風險的能力,真正成為市場化的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實體。
(三)共贏原則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轉型還需要遵循共贏原則。這主要是指地方平台的轉型離不開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自身和PPP模式下社會資本三方的統籌和協調,三方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這就需要遵循共贏原則。對於地方政府平台現有的公益性項目、準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按照目前國家鼓勵的政策方向,是通過 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來運營,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與社會資本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長期合作關係,地方政府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領域建設,吸引優質的社會資本參與項目的建設和運營中去。
未來轉型道路
根據分類原則、市場化原則和共贏原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轉型方向應當是比較明確的。財政部發言人也在關於“43號文”的答記者問中指出:對以前主要通過融資平台公司融資建設的項目,規範後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對難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確實需要政府舉債的公益性項目,由省級政府發行債券融資;二是對商業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項目,要與政府脫鉤,完全推向市場,債務轉化為一般企業債務;三是對供水供氣、垃圾處理等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準公益性項目,要積極推廣PPP模式,其債務由項目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舉借和償還,政府按照事先約定,承擔特許經營權給予、財政補貼、合理定價等責任,不承擔償債責任。
從項目推及平台主體,未來融資平台的發展方向大致有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