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背書退潮?

財源

“在中國做投資,有一種風險叫中證登,還有一種風險叫‘隔日不認賬’”,來自海通證券的分析師如此評價近期地方政府債務的“變臉事件”。

經過過去幾年的信心培育,投資者基本認可了一個邏輯,那就是盡管沒有合法的擔保保護,但是以城投債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債務最終會以財政兜底的方式化解。然而2014年下半年,新《預算法》、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43號文”)、財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甄別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等一係列重磅文件的出台,打破了這一美好的願景,以及城投平台一直非常順暢的再融資機製。

盡管43號文要求地方債改革過渡期平穩,在規範管理的同時,要妥善處理存量債務,確保在建項目有序推進。但近期包括“14 天寧債”、“14 烏國資”和中債登規則變化等無不加劇市場對於這場由地方債清理而可能牽引出的地方財政信用背書大退潮的憂慮。

值得一提的是,當下對地方債的治理重點,並非集中在信用風險防範上,而是針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區分、甄別以及存量轉換。問題的焦點在於,在整個清理地方債的過程中,銀行與地方政府、下級政府與上級政府,都充滿了博弈。分析人士認為,目前來看,地方債改革中過渡機製的欠缺需要格外警惕。

新增債預算硬約束

2014年12月1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政府100%出資的投資公司—烏魯木齊國有資產投資公司(以下簡稱“烏國投”)宣布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將暫停10億元債券的新增發行。原因是,烏魯木齊市政府15日宣布撤銷此前印發的將其納入政府專項債務的通知。

而就在這之前的幾天,江蘇省常州市政府下屬的投資公司—常州天寧建設發展公司也因政府宣布不承擔償還責任而決定推遲債券發行。

如果說中證登關於企業債質押的新規改變了城投品種的估值體係(中證登於2014年12月8日發布的新規的核心內容是逐步取消債項未達到AAA級的企業債券的質押回購資格),那麼近期的“14天寧債”“14烏國投”則加劇了市場對於城投平台償債能力的不信任感。據了解,此次募集10億元資金原本打算用於建設經濟開發區道路的“烏國投”,此前已經敲定買方,而且發行程序也已完成。不過消息人士稱,即使完成道路建設也難以實現盈利,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債務償還更將無從談起。

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機構分析師對記者表示,尚不能就此得出烏國投新增債券將來一定不會納入地方政府債務的結論,財政部此舉意在表明此項債券可以上報,但不能作為對於投資人的承諾。他認為,從烏國投事件可以窺探目前各相關利益方在債務甄別界限上的訴求不一致,地方政府很可能已經給投資者出具相應承諾函,但是卻與財政部認可的結果存在差距。

“目前來看,財政部希望盡快劃清地方政府債務邊界的傾向十分明顯。財政部逐漸強化對於新增債務的預算約束,嚴禁一些地方政府年底時搶搭政策末班車的行為。”上述分析人士如此表示。

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城投平台融資渠道的收縮主要體現在債券發行方麵,而銀行貸款發放尚且相對正常。記者了解到,由於“43號文”明確剝離融資平台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導致2014年底很多信托、券商、銀行都在搶搭地方融資平台項目的“末班車”,一位銀行人士就表示,2014年12月最後兩周銀行為融資平台的貸款意願普遍比較強,所以在加足馬力趕地方融資平台項目的末班車。因為在銀行看來,趕上了最後的末班車,項目隻要納入到預算管理,就有財政兜底,無需擔心風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