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再解構
財源
PPP最近熱到無以複加。在財政部等部委力推之下,各路人馬紛紛摩拳擦掌想進入到PPP的項目之中。不過,PPP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更不能將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利益輸送。
近期,記者參加了北京國家會計學院PPP模式實戰操作高級研修班,與會專家的一些觀點或可厘清當前對於PPP的一些認識誤區,以及對其縱深化發展做出探討。
正確認識PPP
近期,記者接觸的多位市場人士普遍認為,PPP是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另外研究顯示,一些地方政府推動PPP的主動機往往是“融資”,因此會推崇融資和運營一體化的PPP模式。
中國財政學會PPP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潔表示,此次財政部力推的PPP模式並非簡單的項目融資而是一種管理模式,他稱,融資隻是PPP項目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孫潔表示,PPP作為一種管理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合作過程中,讓非公共部門所掌握的資源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政府公共部門的職能並同時也為民營部門帶來利益。因此其管理模式包含與此相符的諸多具體形式。通過這種合作和管理過程,可以在不排除、並適當滿足私人部門的投資盈利目標的同時,為社會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融資隻是PPP的一部分內容,而非PPP全部。以英國為例,其在早期采用PPP時,除了缺少資金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政府項目存在著超預算和超工期的普遍現象,而為了解決這一管理困局,政府才決定采用PPP模式。”孫潔稱。
談到當前社會對於PPP的認識誤區,專家指出,這是受到了2002年左右興起的一輪PPP熱潮的影響。那時市場機製單一,因而通過單一的投融資機製設計就可以解決。
廣州天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旭認為,如果繼續將PPP當做融資手段,就忽視了效率的提高。而在國際上,發達國家推廣PPP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在趙旭看來,上一輪PPP走向式微的重要原因就是對於PPP的認識偏差。在地方政府將PPP當做融資方式的情況下,當地方政府找到更好的融資渠道即發展土地財政之後,便逐漸拋開了PPP模式。
因此,趙旭認為,新一輪的PPP一定要厘清一些過去的混淆概念。第一,理清對於公用事業的“籌資”和“融資”概念。他稱,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一開始需要大筆資金投入,然後慢慢回收。因存在時間上的不匹配的問題,所以需要融資。但是融資並不能解決籌資的問題。從籌資的角度最終要落實的是成本分擔,包括錢從哪兒來、如何向使用者收費、政府購買服務、投資人回報等等。
第二,要正確理解PPP的責任和風險分擔的理念。政府和私營部門要加強合作精神的培育,而非政府抱著卸包袱的思想,向私營部門推卸責任和風險,同時又不信任私營部門。另外,私營則存在對公用事業特點的理解不足,一般來講,公用事業是風險比較低、回報不高但比較穩定的行業,然而私營部門卻抱著高回報的心態,什麼資金都想投入進來。事實上,有些資金是不適合投入PPP模式的。
結構性優化
趙旭稱,PPP模式從2002年大發展一直到2008年,產生了雙軌製的結果,即政府提供服務和市場提供服務並存。具體表現在,經營主體中包含政府公用事業企業,例如供水公司、排水企業等,同時也包含著市場主體通過市場競爭獲得的PPP項目。這樣的雙軌製格局造成了PPP項目的監管方式的不同,政府直接管理的企業權力幹預過多,而市場化PPP項目政府隻做引導和監管。
但是,趙旭表示,如今的資本市場的開放度和成熟度已經與2002年時不可同日而語,這意味著公用事業融資有了更多的選擇,雙軌製現象的局限性將會凸顯。因此,新一輪的PPP需要做出結構化創新,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在資本市場上達成融資成本最小化的目標,在專業運營市場上達成提升運營效率的目標。
所以,他認為下一步有必要推進公平開放的統一化市場,推進特許經營製度的全覆蓋,把所有的企業都納入特許經營,給定一個特許期,特許期後便進入全麵競爭。以此打破地域的壟斷和權力的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