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財力何以解憂

財源

縣級財政是基層的財政部門,是黨和國家財經政策法規的執行者和貫徹者,承擔著最廣泛的民生性財政支出任務。如何增強縣級政府特別是困難縣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完善基本財力保障機製和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製,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對公共財政體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依賴型財政

近幾年,盡管鐵嶺市縣級財政收入保持了連續高位增長勢頭,但從客觀上看,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還不穩固,而收入基數不斷增大,財政增收壓力逐漸增強,加之近年來投資建設和招商引資的重大項目大多還處於建設發展期,尚未形成稅收增長點,因此,後續收入持續增長壓力較大。

以貧困縣西豐縣為例,西豐縣地理位置偏僻,經濟發展滯後,收入總量小,支出需求大,農業占主導,工業基礎弱,財政收入和支出一直排在全省44個縣的末尾幾位,屬於省級貧困縣。2007—2010年西豐縣年均自身可用財力僅為11753萬元,而年人均人員經費為34549萬元,靠自身財力全部用於人員開支也僅能保證34%,66%的人員經費都來自上級補助支持,屬於典型的依賴型財政。

近幾年來,在全麵免征農業稅與農業特產稅的背景下,西豐縣作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工業弱縣,2005年-2009年每年財政收入增量近3000萬元,年均遞增30%。客觀地講,增量增幅均在合理範疇以內,但人均保障還是較低,2009年人均財政收入578元,不足全省平均水平3739元的六分之一,遠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人均財政支出2274元,不到全省平均水平6303元的一半,僅占36%。

2009年西豐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226萬元,非稅收入為8243萬元,占一般預算收入的40.8%,收入來源少,收入結構不合理,非稅占比較高,稅收收入中以一次性稅收為主的收入達到6759萬元,房地產業與重點工程稅收占地稅收入的四分之三,缺乏工業支撐,收入增長後勁乏力。

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逐漸加大的情況下,財力應對更難。從收入上看,由於要建立償債準備金和兌現招商引資政策,增量收入難以全部形成增量財力;從支出上看,津補貼水平將會逐步提高,隨著國家各項民生政策的接續出台,各類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斷增多,剛性支出需求大幅增加,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平衡壓力很大。

縣級財力之困

我國現行財政管理體製是在1994年國家實行以增值稅按比例分享為主要內容的分稅製改革基礎上,經2001年所得稅改革和2003年省對下完善財政管理體製兩次重大體製調整演變過來的,2010年省對下又進一步完善了財政管理體製。2010年全市可支配財力實現540947萬元,是2003年的3.5倍,年均增長19.6%,市縣兩級存量財力比重為29:71,增量財力比為20:80,市縣兩級財政供養人口結構比為19.4:80.6。

就財力而言,許多貧困縣財政仍是“虛胖子”。在增大的支出中,三分之一是剛性的人員支出(尤其是規範津補貼與績效工資改革以後),三分之一是不斷推出的民生支出,三分之一是不斷增大的工程項目支出。剛性的人員支出,本身大多是上級定調子,縣級拿票子,而各項民生支出與工程支出的增大往往伴隨著相應的地方配套要求,這三大塊在很大程度上將縣級財政尤其貧困縣級財政的新增財力空間全部擠兌,新增財力難以彌補新增需求。

此外,縣級財力分布不均等現象普遍存在。我國轉移支付體係中,投資項目等專項轉移支付比例過高,財力性轉移支付占比一直較低,加之政府層級較多,稀釋了其平抑財力不均等的功效;借助政府間轉移支付來緩解是有前提條件的,即經濟須保持較快的增速,由於縣級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財政收入增速也存在差距,轉移支付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將難以保障。落實縣級財力保障機製的核心原則之一應是“均衡”,既包括不同層級的財政財力均衡,也包括不同區域的財政財力均衡。但現在,無論是轉移支付分配,還是各項政策配套要求,絕大多數都是一個標準、一把尺度,缺乏分類指導,缺乏差異化對待,導致相對均衡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