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平衡
封麵文章
當您拿到這本雜誌的時候,2015年的第一個月已經過去一大半了。
過去的一年,是一個對於財政人來說很“糾結”的年份: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財政的“思”與“行”都不再僅限於一個單純的“政府出納”,而是真正的向政府的CFO方向邁進。
這種轉變固然讓人欣喜,但任何改變,或者說改革的背後,都不可能沒有痛苦:無論是財政與部門之間的關係,還是財政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抑或是財政和企業之間的關係,甚至是財政與民眾之間的關係……財政人在這個辭舊迎新的節點上,忽然發現,自己要想的,遠遠比自己在想的要多得多。
而這些關係之間遠不平衡:上有地方政府不斷加強對以財輔政的要求,邊有部門資金績效不斷亮起的紅燈,當地有企業減稅與財政增收之間的矛盾,還有民眾對不斷改善民生福祉的迫切要求……
站在這些遠未平衡的天平之上,財政人在2015年要做的,至少有三個“平衡”:
第一,從“怎麼想”的角度上,財政人需要厘清政府與市場,即在現在由“政市”向“正市”進化過程中的財政導向;
第二,從“怎麼做”的角度上,財政人需要明晰財政資金在各種需求均不滿足的前提下,在哪些方麵需要約束,在哪些方麵又需要放開,和如何具體操作的問題;
第三,從“為何做”的角度上,財政人需要在民生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找一個極為困難的雙贏甚至多贏的節點。
這些問題,無論哪一個單獨拿出來,都足以重新煮酒,深思經年。
何況同時麵對。
正如一位前輩所言:為今日財政人,如戴鐐起舞,又如傾秤求衡。於極為難處得多贏之解,方為大智大勇。
怎麼想
“政市”與“正市”之間的邏輯平衡
經筆者再三討教於各位專家學者,但“經營型政府”這一概念是否在經濟學領域是一個有明確邊界的係統名詞,依舊存疑。所以不敢妄用。
但經營性政府項目和非經營性政府項目這些概念是著實存在的。但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這個問題,問題在於,地方財政,或者說地方政府,究竟應該以一個城市經營者的麵貌出現,還是以服務者的麵貌出現?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官方語言上來看,財政,或者說政府作為市場調節的有形之手,在經營領域“伸的有些太長了”。這固然是一個正確的理論,但在本期為2015年“寫信”的各地財政人的表述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更為理性的一種表述方式:即“讓政府的歸政府,讓市場的歸市場”。
誠然,在現在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必須首先承認,地方政府的經營性質與服務性質的二維化必然長期存在。但什麼應該歸政府?又哪些應該給市場?官方表述的“決定性作用”,它的邊界在哪?
這些,可能是2015年衝在政府投融資第一線的財政人,替地方主官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
而我們聽到的聲音顯然也是多種多樣的:一些地方財政表示,既然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就可以拿出一些原本長期政府運營的項目來“試水”。如果效果不好,再收回也無妨;而更多的“保守派”財政則表示,在中央剛剛批複一些“標杆工程”“試點項目”的這個時機,盲目跟風可能收效甚微,且當地財力難以承擔項目失誤甚至失敗的風險,因此更多的考慮到的是地方政府如何“擔當”的問題。
而也有一些財政人想的更遠:在現在沒有“規矩”的情況之下,盲目的讓行政手段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也有可能出現政企合謀,雖然“共利”但也“同黑”的情況。因此大力推薦製度框架先行,尤其是製約措施先行的做法。這也並非毫無道理。總之,在這種一切尚不明朗的前提下,誰也不願意放下讓雪山崩塌的那根羽毛。如何界定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在未來的一年甚至幾年裏,都將是財政人甚至政府部門的心頭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