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

約束與放開之間的技術平衡

地方財力有限與支出需求無限的矛盾,並不是一個財政人麵對的新問題。但在現在全國地方財政資金池普遍吃緊的大環境之下,部分財政資金使用分散、效益低下等問題,就顯得格外的刺眼。在這種情況下,財政在何處該“緊”,何處該“鬆”,尤為重要。

所謂“緊”,指的是在三公消費等非硬性支出上省錢。其實在“八項規定”等出台之後這段執行時間中,絕大部分地區的三公消費的非硬性甚至是非理性因公消費已經一再縮減。盡管如此,“縮減行政支出”字樣還是出現在了許多地方財政的2015年工作計劃中。但在采訪中,一些地方財政人也表示,現在在行政支出上的“緊”,有些矯枉過正的趨勢。

原因何在?他們表示,由於沒有一個具體的執行標準,所以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就變成了一個模糊的界定。一些地方主官秉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原則,索性將所有因公聯絡經費都列入節省行列,導致不該有的沒了,該有的也沒了。

這種“緊”,也指的是在即將到來的2015年財政麵臨的外部約束繼續收緊。不僅在存量債務方麵,監管層已經規定了從2015年開始進入“還債年”,而且從融資渠道方麵也從嚴從緊,再加上大範圍地方財源發展情況受國際經濟下滑持續走低,被一些財政人評價為“雪上加霜”之年並非毫無道理。

有財政人表示,往年是各部門一起來分錢,今年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這“掰”的工具,就是財政績效,或者說政府績效。在外部環境逐漸收緊的2015年,不少地方財政先知先覺的開始進行“自收緊”行為,將財政的資金績效、項目績效列入到2015年的工作重點中,力求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

然而這也同時會產生一個問題:每個地方的“刀刃”即“鬆”的地方都是不同的。對於東部發達地區而言,這“刀刃”可能指的是如何在民生方麵取得進展,如何改善居住環境;而對於西部一些欠發達地區來說,“刀刃”可能還停留在如何保運轉,如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上。而這,又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第三個平衡:民生與發展之間的未來平衡。

為何做

民生與發展之間的未來平衡

民生與發展的矛盾差別來自一個經典的經濟學模型:政企合謀下的“中國特色發展模式”。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聶輝華提出的這一模型下,地方政府和企業為了追求先期利益最大化,對待環境時多會采用“先汙染,後治理”甚至是“先汙染,後人治理”的方式。而在具體操作中,也通常會使用高危險、高回報的方式。簡稱“要錢不要命”。

這種做法在現在的許多地區還是一個經典的建設方式。因此也就很容易可以理解為什麼會出現上文所述“刀刃”不同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以資源為主要財源的地區尤為突出。基本上能夠歸結到資源型城市的地區,其生態環境幾乎一定會遭到毀滅性損害,即使當地財政收入再高,在上文所述的地方財政無限支出需求模型中,對民生環境維護的費用優先級一定是排在相當後的。一般做法是等到破壞到所有人都無法承受的級別之後,再斥巨資試圖挽救已經失去的民生資源。

這是在我國發展模式中很尷尬、但無法回避的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無論是讓政府回歸到一個單純的服務、監督職能,還是讓地方財政的每一分錢都花到刀刃上,其最終目的是達到地方經濟發展與地方民生發展之間的平衡,即使這兩個目的之間具有一定的矛盾性。當這個矛盾激化到必須犧牲一方之時,我們看到,絕大多數財政人選擇的,還是保民生。

也正是因此,深挖財源也好,政府直接領導或者間接引導市場也罷,其最後的一道“防線”也是地方財政得以繼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都是當地的人民。安居才樂業,樂業方有財,有財可輔政。

以民為本,方能不負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