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升級

財道

事前績效評估工作中,第三方充當著什麼角色?作為中介機構又是如何給自己定位的?本刊記者采訪到北京金凱偉業谘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愛武,請她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對質量負責

《新理財》:北京金凱偉業谘詢有限公司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財政資金的事前評估工作的?這些年一共做了多少個評估項目?除了評估項目外,在事前評估方麵還做了哪些工作?

汪愛武:2010年,北京市財政局首次嚐試開展項目事前評估工作,金凱偉業受托承擔事前評估試點工作,和財政局共同先行對事前評估工作方法及流程進行了摸索和總結。第一年做了8個項目,這些年我們一共做了46個事前評估項目。隨著事前評估工作的逐步開展與推進,我公司受財政局委托,還開展了事前評估方法研究、事前績效評估試點創新、事前評估實施細則及專家工作指南製定等工作。

《新理財》:作為中介機構參與在事前評估工作,是如何給自己定位的?中介機構做好事前評估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方麵的條件?

汪愛武:在事前評估工作中,我們是中立的第三方,受財政的委托,秉持獨立、客觀、公正的態度,完成評估工作,出具評估結論,並對其質量負責。

事前評估工作涉及麵廣 ,專業性強,對結論的要求高,既要客觀公正、科學合理,又要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好事前評估工作,其實不容易。首先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隻有如此,才能在完成業務過程中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

其次,要有一支專業隊伍。相關人員要諳熟預算、績效管理、項目管理等政策法規,保障工作的方向和標準;要具備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確保與被評估單位和專家等之間的有效溝通;還要具備較好的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能夠深入了解項目情況並把多方意見歸納整理為評估報告。

第三,要有充足的專家資源。事前評估的項目千差萬別,每個項目都有自己的專業問題,必須依靠該領域的專家解決。所以,專家的水平對評估結果的質量取著決定性作用。

實際困難

《新理財》:最開始接觸財政事前評估工作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

汪愛武:我們最開始接觸事前評估工作的時候,是北京市財政局的第一年試點,當時隻有我們一家機構和市財政局預算處一起探索,大的方向和目標是很明確的,是為了更好地論證項目該不該做,怎樣做好,以提高立項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但具體評什麼、怎麼評、下什麼樣的結論,評估用什麼方法,最後形成什麼樣的報告,等等,都是需要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摸索的,這是最開始遇到的問題,覺得心裏不太有底。

其實在做的過程中,才發現,這並不是主要問題,這個問題我們邊做邊和市財政局預算處的領導一起研究,完全能夠解決,而且解決得比較好,程序方法等很多東西一直沿用到現在。

更難的是項目單位提供的項目資料支撐不夠。原本我們的角色是評估方,針對項目單位提供的資料,出具評估意見就可以了。但在實際工作中,項目單位對事前評估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習慣於“切塊”的預算管理方式,占盤子現象還是比較嚴重,在預算申報階段對項目考慮得還不是很周全,準備的材料比較少,很多項目是隻有一個比較粗的思路,沒有相關的基本情況信息,也未進行必要的分析論證,支撐不足。我們隻有通過反複與項目單位溝通,站在他們角度,幫著他們一起梳理項目情況,提出如何補充完善項目資料的意見和建議。

另外,還有個比較大的困難就是時間緊張。一般從布置事前評估工作到結束,時間安排得比較緊。這項工作涉及到項目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財政部門以及專家等多方麵,協調起來需要時間。要準確得出評估結論,必須調研、收集內外部資料、谘詢專家並組織召開評估會。這些工作都很重要。目前我們隻能是安排有經驗的骨幹力量,做好計劃,加班加點,保證在有限時間內更好地完成工作。

《新理財》:事前評估在論證過程中,對於項目單位所提供的數據真實性問題,是否成為影響專家組做出判斷的重要原因,對於數據真實性的問題,您是怎麼看的?

汪愛武:事前評估過程中,項目單位除了要提供項目績效目標、實施方案、項目預算等申報材料外,還需要提供單位的職責和規劃等項目背景資料以及支撐項目方案(含預算)的基礎數據和論證材料。這些材料裏麵,真實性可能存在風險的,是支撐項目方案和預算的基礎數據。如果數據真的存在問題,會對專家組做出準確的判斷有些影響。但我們會采取相應措施,盡量減少和避免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