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地之道

財道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節約集約用地既是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客觀要求,也是新型城鎮化的規範性要求。過往城市發展的經驗表明,我國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結構失衡,工業用地比例偏高,迫切需要優化城鎮用地結構,以土地利用方式轉變促進城鎮化轉型發展,提升城鎮化質量。

眼下,城市發展決不能逾越的“三條紅線”已經明確:城市開發邊界、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生態保護紅線。這意味著城市今後不能再“攤大餅”式地無序蔓延,而要轉向緊湊型的內涵式發展。

2014年12月份記者參加了“中國城市發展市長論壇”,其中節約集約用地成為重點討論的話題。

不走老路

貴州省畢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唐柳成坦言,在我們的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不能再走老路——先發展後治理。要走邊發展邊治理,良性發展的道路。

貴州是一個山區,現在的城市化率相對比較低,有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需要,同時也麵臨人多地少的矛盾,高密度的城市發展,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

唐柳成說:“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快合理和適度的關係,特別是畢節曾經有過這些教訓,不僅農業發展不平衡,過度開墾導致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環境的破壞,我們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要汲取這個教訓。工業和城鎮化我們要適度發展。”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產權處處長劉燕萍認為,當時提出統籌城鄉是一個基本目標,農村為發展城市三十多年做出了貢獻。土地出讓金的收入是我國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來源,但是整個經濟建設到了這個階段,攤大餅式的建設已經成為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城市發展過程當中,用地需求量巨大和保護耕地是一對矛盾,既要保護耕地還要滿足城市用地的需求,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走集約節約這條路。80年代、90年代我國有一個提法,花園式的工業產區,但是到現在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工業園區特別是一些高新園區自覺形成了提高集約用地的這種需求。如果到市場上重新拿地成本也是比較高的,這樣就把原來的工業產能通過增加容積率等方式進行了擴容。

“但是,我們有一些政策實際上跟現在發展是不太配套的。比如說,我們過去鼓勵建立土地市場進行招拍掛。這種方式能增加市場透明度、保障了公平和效率,另一方麵我們也規定若增加容積率要補地價、要重新招拍掛。原來的工業廠房,現在想變成行政中心、研發中心的,這樣到市場招拍掛就是公平交易,但是最後能不能回到政府的手裏就不一定了。所以,我們的製度就需要去調整。部裏也在研究節約用地的政策,針對這些問題也研究出台了一些相應政策文件。” 劉燕萍說道。

重要環節

從城市的發展來說,國家目標可能跟地方有一些不一致。城市為了發展,有點過急,因為土地的收益現在是一個重要來源,地方財政不能說是其主要來源,起碼占的比例比較高,有些地方占到60%,一般占到30%,不賣地收益從哪來?總之趨向於收益比較高、成本比較低,這種區域集中在大城市周邊農村地區。可能有一些改革需要配套推進,包括財稅體製改革。我國現在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70%規定在地方,基本上中央沒有收益。這樣,整個財稅體製改革也是土地製度改革當中一個重要環節。

劉燕萍對記者講:“我們現在一直在研究征地製度改革,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要把征地限製在公益性範圍,真正像憲法所說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但我們現在的法律規定,一個是為公共利益才能征地,但是另一方麵,建設用地必須使用國有土地,集體土地必須轉為國有,這就是一個矛盾。現在集體經營性用地也是按照十七大城鄉統籌建設用地的市場來推進,同時宅基地也是要逐步的,納入有償的軌道,因為我們現在農村的宅基地是無償使用,這是農民基本的生活保障。現在,我感覺每個地方的用地指標都不夠用。在2000年我去調研,他們就在規劃2010年指標。現在很多改革地區探索增減掛鉤,搞地票,我看到一些地方出台文件,農民隻要退出宅基地獎勵兩萬塊錢,但是這個是不是可持續?農民這兩萬塊錢夠不夠他在城市去買房子?我覺得國家要把個人和整個社會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