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劉燕萍還和記者提到,大概三周之前她參加了一個會,在會上見到一位鎮長,她問鎮長他們鎮的承包權流轉農民都自願嗎?還有舊村改造農民是不是自願?這位鎮長說現在有些農民仍然不願意搬。所以,在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中,國家需要更好地考慮權利人的權益,換言之,就是要在這種保障公共利益或者是提升城市的生活質量的同時,要更好地維護個人權益、企業利益。

比如城市當中,很多房地產商在建設小區之初,告訴大家這個小區的綠化率多少、覆蓋率多少,可是當業主真正住進去時,開發商就不斷加蓋房子,那麼這種情況權利人的權益是怎麼掌控的?買房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分開了。又比如現在城市比較擁擠,很多地方解決交通擁堵的方法都是把一些路拓寬,可能涉及到很多住戶的拆遷,而這樣的拆遷成本又比較高。實際上解決城市病的這個問題需要綜合地去考慮。

解決之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認為,土地是財富之母,所有的建設最後都要落實到土地上。目前我們國家在土地利用上有兩種現象,一種是很密,過度密集的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地區,在北京,明顯感覺到北京的樓房在加高,北京的樓房密度在加大。另外一種就是浪費,蔓延式的粗放式的擴張。他認為應該建設緊湊型城市,在合理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上要有幾種思考。

第一,要關注土地的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關係。土地是承載社會發展的一個載體,它主要是跟著人、產業的發展而來。首先大家開始做房地產、先搞基礎設施,然後才有產業,然後才有人口的集聚。現在講土地的城鎮化快於人口的城鎮化,從一般規律來說,土地的發展確實快於人口的集聚,這從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的發展可以看到。但是它有個匹配度,現在是土地的城鎮化大大的超過了人口的城鎮化的速度,現在全國的城市建設用地已經快5萬平方公裏了。

第二點,要關注農村,城鄉要融為一體。從城鎮化的角度來講,城鎮化一定是節約土地的。財富集聚就會產生效益,農村第一產業和城市第二、第三產業一定是後者效益要大於前者。從人均用地看也是這樣。但是我們國家出現城市人口增長了、農村人口卻在下降的局麵,然後農村的建設用地應該減少才對,可是不但沒有減少還上升了,這有一個延期。我們要關注大城市的建設用地,同時要關注中小城市,特別是城鎮的建設用地。從統計數據來看,大城市、特大城市一定是用地上集約,而鄉鎮、農村的建設用地一定是大肆浪費的。我們不僅要關注大城市,要更多的關注中小城市和鄉村建設用地。

第三點,在建設用地利用上要考慮一係列製度設計。比如我們幹部考核,為什麼大家要那麼熱衷於推進新區建設?因為新區建設是形象工程,新區建設帶來財政收入。城市建設用地集約跟製度設計有關係,我們需要考慮將來城市設計應該如何做。中國內地現在每年建20億平方米的建築,城市集聚一半,人均麵積快要超過40多平米了,已經遠遠超過了香港地區,現在很快超過日本。中國人均建設量到底多少合適?這是頂層設計需要考慮的。

第四點,我國城市發展的模式確實要改變一下。我們現在的情況是更多關注增量,但是從可發展的角度講,應該更多關注土地的存量。北京、上海、深圳、蘇州做的總體規劃都已經提出,即不再增加建設用地的總體規劃,如北京的第三產業的占比達70%多,已經快接近工業化中後期。另外更多的是在土地利用上的,在城市發展模式上,比如說土地建設不僅要上天而且要入地,更多的關注地下空間的利用。在空間上,搞屋頂綠化垂直綠地也是有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