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60歲的日本候任駐華大使西宮伸一昏倒三天後在東京醫院去世,在中日爭端升級中此突然事件的發生,更增加了外界對於日本試圖轉嫁內部矛盾而製造事端過程中給駐華大使這一職分陡增壓力的猜測。
“日本政府行為背後有三個原因。”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分析稱,其一是石原父子促成的一場政治作秀;其次是日本國內經濟衰退等導致的重重矛盾,以至於野田政府動員社會和民眾的能力不足,也寄望於轉移危機重心;另外一重因素在於近年海洋糾紛頻發,今年尤甚,日本在此大背景下公然發起挑釁並非孤立事件。
相比日本國內因素,其加速“重返亞洲”的盟友美國在此番爭端中也難脫幹係,這也正是美聯社、法新社等在內的國際媒體對於帕內塔訪日、訪華高度關注的原因所在。“中日之間的爭端維持一定熱度有利於美國在該區域利益。”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倪峰的分析一針見血,而這就足以解釋美國為何在中日爭端發生以來,各種表態被媒體批評為前後矛盾。
僅就帕內塔此次行程,在日本一麵呼籲中日雙方冷靜克製,並表示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保持中立“不站隊”,一麵又表示堅決支持《美日安保條約》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有效性。在倪峰看來,這種矛盾的態度顯示其一方麵對日本予以支持和必要的約束;一方麵又對中國施以壓力和適當的支持。“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雙方矛盾維持在一個限度之內而不至於失控。”
9月17日美國國務院網站其新聞發言人維多利亞?努蘭針對釣魚島問題的回答時就表示,美國將繼續保持與中日領導人分別會談並敦促在該問題上通過對話解決。
中國有力應對
就日本製造事端以來中國政府的一係列做法,中國外交學院教授蘇浩認為其采取的“果斷行為是對日本做法的有力回應”。
鑒於該事件的發生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和一個遇到諸多問題下滑的大國之間的碰撞,所需利益以及內部民意均顯示雙方“讓步都很難”,楊寶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這種情況下,由於事端由日本挑起,中國所要做的就是有力應對,問題的解決還要看日本的表現。
目前,中國已完成向聯合國提交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點基線坐標表和海圖,履行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規定的義務,完成了公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點基線的所有法律手續。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在14日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國將根據本國法律以及國際法對釣魚島及其周邊海域行使管轄。具體包括,每天播報釣魚島海域的天氣預報以及海洋環境情況,繪製關於釣魚島附近海域的詳細海圖,為過往釣魚島附近海域的船隻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服務。
民間反應同樣強烈。《紐約時報》此間報道認為,中國民間對於日本行為的反應空前。這篇題為《緊張關係加劇》的報道除了把中國民間遊行等愛國行為歸為“未來戰略的所有成分”之一,還提及雙方取消了一切預定進行的教科文等民間活動,並描述了中國國內各種抗議日本的行為。
不過,該報道分析認為,國際上最擔心的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與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之間的經貿關係發生任何分裂,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影響。報道引述中國商務部副部長薑增偉的話語指出,爭端無疑會影響經貿關係。
17日,洪磊在回答記者關於釣魚島爭端是否已影響到經貿關係的問題時強調,日本“購島”行為“對中日關係的嚴重破壞性影響已在逐漸顯現,有關責任完全在日方”。因此,要求日方切實改正錯誤,消除惡劣影響,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