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補陰(1)(3 / 3)

功效:滋陰潤肺。適用於肺陰虧虛所致形體消瘦,盜汗,頭暈,幹咳少痰。對於治療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等肺陰虛而火旺者有很好的療效。

2.滋陰潤燥湯

原料:沙參、枸杞子、生地黃各15克,麥冬、山楂肉各12克,阿膠(蒸兌)10克,人參、甘草5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加水適量煎煮,沸後再煎30分鍾。日服2次。

功效:滋陰潤氣,生津潤燥。適用於肺陰虧虛所致口幹咽燥,神疲氣短,心煩口渴,頭暈眼花。

3.沙參四味散

原料:南沙參25克,甘草、紫草茸、拳參各15克。

用法:以上四味藥共研為細末,混勻裝袋即得,每袋50克。每次5克,每日1~2次,小兒酌減。

功效:清肺解熱,止咳祛痰。適用於幹咳無痰,痰中帶血,胸脅刺痛。

4.白果沙參飲

原料:沙參、山藥、核桃仁各15克,白果10克,生石膏、百合、蓮子各20克,玉竹9克,白糖30克。

用法:生石膏以紗布包緊紮口,同其餘藥物放入瓦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燒沸,再以文火煎煮25分鍾停火,濾渣取汁,入白糖攪勻即成。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

功效:滋肺陰,清肺熱。尤其適宜肺陰虛、胃積熱患者食用。

陰虛胃熱:症見口幹煩渴,幹嘔少食,飲食不香,胃脘作痛,大便幹結,舌光少苔。常見於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癌、糖尿病等。

【別名】細石斛、金釵石斛、鐵皮石斛、黃草。

【產地】廣西、廣東、貴州、雲南、浙江。

【季節】秋季采摘。

【性味】性寒,味甘、淡。

【歸經】入胃、肺、腎經。

【功效】滋陰清熱,益胃生津。

石斛

1.瘦肉石斛湯

原料:瘦豬肉100克,石斛、蘆根各30克。

用法:將石斛、蘆根、豬肉切塊後一齊放入瓦鍋內,加清水適量以武火煮沸,繼之以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服用。

功效:養陰止渴。適用於胃陰不足所致多食易饑,口幹舌燥,大便幹結。

2.石斛麥冬飲

原料:石斛、麥冬、穀芽各10克。

用法:上述諸味以沸水浸泡,代茶服用。

功效:養陰清熱,益胃生津。適用於陰虛胃熱所致嘔逆少食,咽幹口渴。

3.石斛玄參飲

原料:石斛、玄參各15克,麥冬、山楂各12克,白芍9克。

用法:以上各味藥以水煎煮,沸後再煮30分鍾,每日1劑。

功效:滋補胃陰。適用於胃酸缺乏症。

4.石斛白蜜湯

原料:石斛、穀芽、白蜜各30克,南沙參15克。

用法:石斛、穀芽、沙參加水煎煮,熟後以白蜜和勻。日服1劑,上、下午服用。

功效:滋陰清熱,益胃生津。適用於胃陰虧虛所致食欲不振,胃脘疼痛,腹脹。

5.石斛蔗漿飲

原料:石斛30克,甘蔗500克。

用法:石斛加水煎煮,沸後再煮30分鍾後取汁。甘蔗去皮、切碎、絞汁。兩汁混合飲用。

功效:養陰清熱,益胃生津。適用於口渴煩熱,舌紅,少苔。

(1)肺胃陰虛:症見燥熱咳嗽,勞嗽咳血,幹咳痰黏,痰中帶血,咽喉腫痛,聲音低啞,食欲不振,消渴便秘。常見於肺結核、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白喉、百日咳、糖尿病等。

(2)肺腎陰虛:症見耳鳴暈眩,腰膝酸痛,潮熱盜汗,遺精。常見於功能性子宮出血、腳萎縮、乳腺增生等症。

天門冬

【別名】天冬、天冬草、絲東、趕條蛇、倪鈴、萬歲藤。

【產地】貴州、重慶、浙江。

【季節】立秋後采挖。

【性味】性涼,味甘。

【歸經】入肺、腎經。

【功效】養陰潤燥,清肺降火。

1.天冬湯

原料:天門冬、紫菀(去苗及枯燥者,焙)、知母(焙)各30克,桑白皮、五味子、桔梗各15克。

用法:將上述各味研為細末。每服15克。以適量煎煮,煮至一半後去渣溫服。

功效:清肺潤燥。適用於陰虛肺燥所致幹咳痰黏,咳血,咽幹口渴。

2.二冬膏

原料:天冬、麥冬各500克。

用法:將以上二味加水煎煮,第一次煎煮3小時,後兩次各2小時,合並煎液,濾液成膏。每100克膏加煉蜜50克,混勻即得。1日2次,每次10克,口服。

功效:養陰潤肺。用於肺陰不足所致幹咳痰少,痰中帶血,咽喉腫痛。

3.天冬蘿卜湯

原料:天冬15克,蘿卜300克,香菇20克,火腿150克,胡椒粉、蔥、食鹽、味精適量。

用法:將天冬洗淨切片,煎煮取汁;蘿卜洗淨切絲;香菇以水浸脹,切絲;火腿以開水汆過,切片。將香菇、火腿片放入鍋內,加水煮至香氣溢出,入蘿卜絲、天冬汁,繼續煮至蘿卜爛熟。加上述調味品即可服用。

功效:滋陰潤肺。適用於肺陰虧虛所致氣短咳嗽,神疲乏力,口幹舌燥。無病常服亦可抗衰老、減肥。

4.地黃天冬酒

原料:生地500克,天門冬250克,生薑150克,米酒2500毫升。

用法:生地洗淨,生薑、天冬去皮,盡皆切碎,搗成泥,置於裝有米酒的小壇中,密封保存。壇置鍋中隔水煮1~2小時,冷後浸泡5天即成。日服50~60毫升,分次溫服。

功效:滋陰補腎,益胃生津。適用於虛勞無力,飲食不納,麵色無華。

肺陰虛弱:症見燥熱咳嗽,勞嗽咳血,幹咳痰黏,痰中帶血,痰少咽燥,咽喉腫痛,聲音低啞,消渴便秘。常見於肺結核、支氣管炎、扁桃體炎、百日咳、糖尿病等。

貝母

【別名】川貝。

【產地】四川、雲南、西藏。

【季節】7~9月苗枯時采挖。

【性味】性平,味甘、苦。

【歸經】入肺經。

【功效】清肺潤肺。

1.二母散

原料:貝母(去心)、知母(去皮、毛)各60克,百藥煎30克,烏梅肉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