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那些令人垂涎的陝西小吃(1 / 2)

那些令人垂涎的陝西小吃

地理風物

作者:高關中

正在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中介紹了各種各樣、各具特色的中國地方美食,色香味俱全,令坐在熒屏對麵的人們不禁食指大動,並再次掀起全民對美食的熱愛與向往。今天,我們就帶領讀者一起來品嚐一下久負盛名的陝西小吃,你準備好了嗎?

曆史悠久的“陝西套餐”

羊肉泡饃是陝西的風味美食,曆史悠久,尤以西安的最為著名。羊肉泡饃的做法是,先將羊肉切好加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其實是烙好的硬麵餅,食客將麵餅掰碎如黃豆大小放入碗中,然後交由廚師在碗裏放幾片熟羊肉、原湯和配料。羊肉泡饃烹製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後回味無窮,是一味難得的大眾化滋補食品。

關於羊肉泡饃的來源,民間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未得誌時,生活貧困,流落長安街頭。一天,他身上隻剩兩塊幹饃,因幹硬無法下咽,便去懇求一家羊肉鋪給他一碗羊肉湯,以便把饃泡軟再吃。店主讓他把饃掰碎,澆了一勺滾燙的羊肉湯泡了泡。趙匡胤吃得全身發熱,頭上冒汗,饑寒全消。後來趙匡胤當了北宋的開國皇帝,十分喜歡吃羊肉泡饃。此事不脛而走,傳遍長安,於是吃羊肉泡饃的人越來越多,形成長安即今天西安的獨特風味。

在西安鼓樓北院門的樓北樓餐館還流傳著羊肉泡饃來源的另一個版本: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阿拉伯人)收複長安,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人獲準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作戰時常攜帶一種叫飥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飥爾木常變幹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羊肉泡饃的雛形。飥爾木的製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之中,形成泡饃用的硬麵餅飥飥饃。不管按哪一種版本來說,羊肉泡饃都已有上千年的曆史。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讚美道:“隴饌有熊臘,秦烹惟羊羹。”俗語說得好:“不吃羊肉泡饃,不算到過西安。”

除了羊肉泡饃外,“陝西套餐”中還包括肉夾饃、漢中米皮和油潑麵。

有人奇怪,明明是饃夾肉,為什麼叫肉夾饃呢?其實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傳說源自秦朝大將白起為快速供應戰地夥食而作。肉夾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和類似燒餅的白吉饃,兩者合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令人回味無窮。

漢中米皮又叫漢中涼皮。漢中是陝西的“小江南”,盛產大米,人們將米加水磨成米粉漿,平鋪在竹蒸籠上蒸熟;之後,將蒸熟的米皮切成一指寬的長條,加入蒜汁和辣椒油等調味品,口味酸辣之中透著蒜香;也可加點蘿卜絲、豆芽菜等配菜一起食用。相傳劉邦在漢中稱王的時候,就已經發明了米皮的做法。關中一帶不種水稻,就用麵漿代替米漿上籠屜蒸製,一次可蒸數張,又大又薄,切成細條,筋絲柔韌,軟而不斷,恰像皮條,改名“麵皮”。民間還有秦始皇時期就有“麵皮”的說法。

油潑麵也是陝西的特色主食。麵條煮熟後撈在碗裏,放上蔥花、辣椒麵、花椒粉等調料,將燒得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辣椒麵、花椒粉被燙熟而滿碗紅光,隨後加入適量醬油、香醋即可食用。據說,油潑麵已有3000年的曆史了,是在周代“禮麵”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

曆史悠久的“陝西套餐”是大眾化的風味小吃,傳承著中國數千年的飲食文明。古時販夫走卒、工匠農人花上幾個銅板就得以暖胃耐饑。

盡顯風情的回坊美食

西安城西大街以北、蓮湖路以南是回族聚居的地區,以北院門、北廣濟街、大麥市街一帶為中心,稱為回坊。據《舊唐書·西域傳》等史籍記載,651年,大食帝國(即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來華,此後大食使節和“貢使”不斷來訪中國,不少大食商人在長安等地定居下來,成為回族早期的先民。而大批西亞、中亞穆斯林移居中國則是在蒙元時期,回族主體在這一時期形成。鼓樓向北叫北院門,如今是回民小吃一條街,這條街經西羊市到北廣濟街一帶,各色小吃店攤雲集,整日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是西安城的一個熱鬧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