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防病治病:中老年這麼吃“病”來將擋(17)(1 / 3)

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如飲食西化、快餐、燒烤、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等,使愈來愈多的人被膽囊炎、膽石症——這兩種文明病所困擾,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我國膽囊炎、膽石症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的膽囊炎都與膽石症密切相關,它們猶如一對孿生兄弟,常常同時並存。

膽囊炎、膽石症,一對難兄難弟

膽囊炎:是指發生於膽囊部位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往往多合並膽囊結石、膽管結石。

急性發作時,通常會發熱、右上腹疼痛和壓痛,伴惡心嘔吐,開始呈持續疼痛,逐漸加重至難以忍受,疼痛常涉及右背、肩部,病人常坐臥不寧,彎腰打滾,出冷汗,嚴重者,還可以並發胰腺炎。劇痛或絞痛多見結石梗阻,多發生於飽餐特別是進食高脂食物後和夜間,如果結石嵌頓鬆動滑脫,梗阻解除,疼痛可立即減輕或消失。

慢性膽囊炎更為常見,開始發病症狀較輕,疼痛也不厲害,隻是右上腹或上腹部(近心口窩處)脹痛或有悶脹感,伴打嗝、反酸、食欲不振、腹脹等,常常被誤認為“胃病”,不少病人長期以“胃病”診治,療效欠佳。

膽石症:是指發生於膽道、膽囊內的結石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急慢性膽囊炎。據資料統計,膽囊炎約70%以上存在膽石症。按照結石的部位大致可分為膽囊結石、肝膽管結石(包括肝內膽管結石)和膽總管結石。發病時其臨床症狀同急、慢性膽囊炎。

絕經期女性尤其要注意膽囊疾病

膽囊的形狀像梨,貼附在肝髒內麵中央部位,是儲存和濃縮膽汁的髒器。人們在吃進食物以後,通過神經反射,使膽囊收縮,膽汁通過膽道流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體過於肥胖,或長期進食高油脂的食物,或是有代謝紊亂、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等,膽囊就不能正常地收縮,膽汁也就不容易流出而滯留在膽囊裏,膽汁裏的水分逐漸被吸收,使膽鹽濃縮沉積滯留足夠長時間而形成結石,同時膽鹽還會刺激膽囊黏膜引起膽囊炎。

膽囊炎、膽石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者和絕經期前後的女性,但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工作壓力、學習負擔的增加,特別是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人群已逐漸擴大,並且呈低齡化。長期高脂油炸飲食、飽餐、貪涼飲冷、肥胖、精神因素等,可以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收縮和舒張,使膽汁的排泄不通暢;還有絕經期的婦女,因為內分泌的改變,也常常影響膽汁的分泌和調節而誘發膽囊炎、膽石症。當然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由於脂代謝異常,也易引發膽囊炎和膽石症。

過葷過素都不利於膽囊健康

不合理的飲食結構,給膽囊帶來很大負擔,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從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入手。

1.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平常一般宜進食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忌油炸、辛辣(酒)、燒烤、高脂肪(肥肉等)飲食,這樣可以防止因膽汁大量分泌和膽囊的急劇收縮而引起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同時也可以預防膽固醇過高形成結石。蛋黃,魚籽,動物腦髓、肝、腰,肥肉等含膽固醇高的食物,要少吃。

2.長期素食也會導致膽石症。有人會說既然高脂飲食會導致膽石形成,那我就少進食或者不吃膽固醇類食物。殊不知,長期低脂飲食同樣有害。

人體對植物蛋白利用率低,對動物蛋白利用率高,脂肪類食物可刺激人體產生膽囊收縮素,若長期不吃葷食,血液中膽囊收縮素的水平較低,膽囊不能及時收縮,致使膽汁長期瘀積,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引發結石的形成。習慣吃素的中老年人,需要特別注意。

3.進食富含優質蛋白質及糖類的食物,以保身體對證熱量的需要,這樣有促進肝糖原的形成和保護肝髒的作用。

4.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西紅柿、胡蘿卜、玉米、魚肝油等,以保持膽囊上皮組織的健全,因上皮細胞的脫落,能助長膽石形成。胡蘿卜有利膽作用,能幫助脂肪的消化吸收,宜常吃。

6.早餐要吃好。飲食習慣不合理、長期不吃早餐者易患膽石症。因為不吃早餐,空腹時間長,膽汁分泌減少,膽汁成分發生變化,膽固醇呈飽和狀態,易在膽囊中沉積,久之,便可形成膽囊結石。

一份合理的早餐首先應包括豆類或奶製品,如牛奶、豆漿;再加上一份糖類,即主食,如饅頭、包子等;還要有新鮮的蔬果、適量的油脂。早餐不宜太油,應吃得清淡些;也不要以方便麵當早餐,這可能會缺少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晨練者不要空著肚子去鍛煉,可在出門前喝杯熱糖水或溫熱的蜂蜜水,這對晨練者非常重要。

7.少食用含纖維素多的食物,避免因腸蠕動而增加膽囊疼痛,可選擇少渣食品或半流質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