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教無定法,貴在得當。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能力培養的第一場所,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呢? 我從一下幾個方麵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歸納如下: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健康的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但是把潛在的創新力轉化為現實的創新力,必須要有一個激發潛能、形成創新力的環境和氛圍。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對學生的獎勵也往往以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順從為條件。由於有創造性的學生,其言行常較為獨特而偏離常規,這就使得一些“頑皮”的學生受到壓抑甚至打擊。久而久之,他們的創造性就在這非適宜的“氣候”與“土壤”中枯萎。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學觀,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允許每位學生憑自己的直覺和生活經驗來分析判斷各種生物的生命現象和本質,允許他們自由地展開討論,獨立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對那些“超常規”的意見,常人想不到的問題,必須給予鼓勵和讚揚。從而為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精神環境。
設疑問難,啟發發散性思維,多角度考慮問題
亞裏士多德曾講過:“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所以,通過設疑就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激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多方位的獨立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深入分析並把握住知識之間的內在聯係,挖掘生物知識的思維價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生物學思維的特點和規律,提出恰當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去啟迪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自己通過實驗、觀察、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方式,主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到環節動物蚯蚓再生能力時,書上明確提到:蚯蚓的身體受到損傷或被切除一小部分,過一段時間後,所損傷和切除的部分能夠重新生長出來,且蚯蚓身體後端的再生能力強,前端的再生能力較弱。如果教師隻是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識結構講述,學生隻能似懂非懂地死記硬背。這時,教師如果有意設疑,問:被切的每一段蚯蚓是否都能再生?問題一出,就會立即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激烈的爭論。同時,沿著這一問題,許多學生進一步提出:不同部位的損傷對蚯蚓的再生究竟有何影響?損傷部位的不同是導致蚯蚓完全再生還是部分再生?引起蚯蚓再生的原因是什麼?由於蚯蚓材料采集方便,培養和實驗條件簡單,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請大家設計一個蚯蚓再生的實驗,通過實驗、觀察、記錄、分析、歸納,主動地解決問題。有些學生通過實驗和查閱有關資料,甚至提出一些如蚯蚓體內的黃色細胞可能與蚯蚓的傷口愈合及再生有關,神經係統的存在及完整性對再生具重要作用,循環係統的完整性與蚯蚓的再生有密切聯係等深層次的探討意見,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