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掌握時機,“烹”出驚喜(1 / 2)

“真鬱悶,同樣的操作方法,同樣的用料,為什麼我做出來的飯菜卻大不如人呢?”相信這是很多人對自己廚藝的一再感歎。問題出在哪?原來燒飯做菜也要講求個火候和時機,如果是在錯誤的時間裏,進行了不合時宜的操作,必然會做出一餐“錯誤”的飯菜,那自然就沒趣了。

也許你還不曾意識到你在淘米、蒸飯的過程,大米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B、尼克酸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就悄悄地流失了。也就是說,在淘米時搓洗次數越多、浸泡時間越長,營養素丟失的越多。有人喜歡吃撈飯,即將米煮到半熟撈出,丟棄米湯後再在蒸籠中蒸熟。用這種方法做的米飯,大米中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的保存率分別僅為17%~30%,而不丟棄米湯的蒸飯中,硫胺素保存率為62%、尼克酸為30%、核黃素則可以達到100%。煮麵條要用高溫快火,並要等水將沸時下入才能使麵條內的營養素損失較少。炒蔬菜時,要急火快炒營養素損失才會較少。此外,煮菜時要等水開後再將菜下鍋,湯和菜一起進食;焯菜要在水沸騰時放入,盡量減少菜在水中的時間,焯完的菜不要過量地擠去其中的水分。而洗一些肉類食物,如雞、鴨等時,水溫最好不要過高,這樣可以防止營養物質溶於水中,降低食用價值。

1、焯三分鍾再炒扁豆

扁豆烹調不當易引起中毒,因為它含有兩種毒素,一種是豆素,它是一種毒蛋白,具有凝血作用;另一種是皂素,對消化道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並含有能破壞紅細胞的溶血素。這兩種毒素的毒性作用要在高溫100℃以上才能被破壞。吃了未熟透的扁豆,毒素進入胃腸道後1~4小時內,人體即可出現上腹不適、惡心、嘔吐、腹部絞痛、腹瀉,部分病人出現胸悶、心慌、出冷汗、四肢發麻、畏寒、發熱等。

掌握正確的烹調方法,是防止中毒的關鍵。由於扁豆肉質較厚,容易受熱不均,時間太短不易熟透。這裏介紹一種既安全可靠、又味道鮮美的烹調方法:將扁豆洗淨,切成長約2厘米的小段,放在沸水中焯2~3分鍾,並不斷地翻動,讓它均勻受熱,加速毒素的分解。然後瀝幹水分,放入鍋中煽炒,加入鹽、味精等調料,約4~6分鍾以後就可以出鍋,即可放心食用。

2、碘鹽炒菜溫度不能高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吃碘鹽是預防碘缺乏病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卻存在著很誤區。碘是一種很活躍的物質,加入食鹽中仍然不穩定,會隨著鹽存放時間的增加以及烹調方法不當而丟失,致使鹽中含碘量減少。所以在烹調方法上一定要得當,碘遇熱後易揮發,且加熱時間越長損失的成分越多,所以炒菜的時候,要盡量後加鹽,並且不要將碘鹽放在熱油中同菜一起炒。此外,在做菜的過程中,菜湯裏也會溶入不少碘,因此,在做菜時,應盡量減少加水量,以防止養分的過多流失。

3、炒綠葉菜要用高溫

做人要保持本色,做菜亦是如此。要想保留綠葉蔬菜中更多的葉綠素,除了烹調時別放醋外,炒菜前將蔬菜用熱水焯一下,再迅速用涼水降溫也是個好辦法。因為蔬菜中有一種葉綠素酶,具有破壞葉綠素的能力,將其加熱到90℃以上,它就會失去活力。可加熱時間過長,蔬菜內的植酸和草酸也會使葉綠素脫鎂而變色,所以,還要趕緊用涼水降一下溫。用熱水焯菜的時候,如果能在水中加少許油,或加極少的食堿,還能使焯過的蔬菜顏色更加滋潤碧綠。

炒綠葉蔬菜時,切忌加蓋燜,因為蔬菜烹製時,通過翻炒可使其中所含的植酸、草酸受熱揮發,若加蓋則會使它們凝結在蓋上又返回菜鍋中,使葉綠素脫鎂而變成褐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