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妝品,想說愛你不容易
先歐美後日韓的潮流定位,使得西方國家一直被奉為時尚圈子的風向標。化妝品自然也不例外。
自從SKⅡ被曝光化妝品中含有鉻和釹之後,國外化妝品接連遭遇滑鐵盧,負麵新聞不斷,各大網站幾乎每年都會把含重金屬超標的國外化妝品搞個大排行,其中不乏迪奧、蘭蔻這種樣出身名門享譽國際的大品牌。
另一方麵,隨著占據了中國市場半壁江山的聯合利華、保潔新一輪的漲價熱潮,國人的目光又漸漸回到了被打入冷宮的國產化妝品身上,有不少人冒出來說,國產化妝品的“春天”來了。
各種姥姥奶奶級別的國產化妝品被翻了出來,拖著老氣、過時、廉價的身子步伐緩重地走到了人們的麵前,這些曾經門庭若市居家必備年代感十足的百雀羚、片仔癀、宮燈、迷奇、安安等等化妝品風格依舊,卻少了分往日的光彩。
價廉物不美
雖說迪奧也是年近七旬的老字號,但不得不說,這些西方品牌在國際化的發展道路上沒少摸索,百變的造型,因地製宜的風格,豐富多樣的產品型號,還有那細致到手提袋拉繩的外包,處處謹小慎微,彰顯品位,永遠是高大上的代名詞。
再來看看國產老字號,突兀的撞色搭配,花俏的植物、花鳥,密密麻麻的中英文互譯(其實也就是全拚字母湊合用),意圖趕下時髦,也走走國際化,卻在漢語拚音冒充國際範兒的路上被撇到了千裏之外,難免給人以廉價的即視感。
可以說,國外的大牌化妝品沒少在包裝、廣告上下功夫,雖然是老字號,但是廣告中仍舊青春活力、炫彩照人。其品牌也會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去研發高新科技尋找獨家成分,成立皮膚研究室等,還有後期奢華的形象設計、廣告封麵。這也是國際品牌化妝品之所以價格偏高的原因之一,或許產品成本相差無幾,但在宣傳推廣和外包上下了大功夫,所以你買的化妝品,很大程度上是買了它的“包裝”。
國產化妝品因其親民的風格,老少鹹宜,全家通吃,一直服務於中低端的消費者,因為沒有花費過多的精力在“包裝”上,所以價格也非常低廉,國內不足百元的保濕麵霜,如果換成國際品牌少則上百多則上千。
一個外包精美的產品無疑比外包粗劣的產品有著更大的吸引力,而且消費者更容易對包裝精美的產品產生信賴感,因此就會逐漸對國產化妝品表示懷疑,甚至覺得用國貨不安全、沒麵子,因而難以受到青睞。
隨著產業分工的不斷細化,國外的化妝品已經研製出了針對幹皮、油皮、敏感性皮膚、混合型皮膚的多款化妝品,為了搶占中國市場,站穩腳跟也打出了“多年致力於研究亞洲女性皮膚”“專為亞洲女性量身定製的護膚品”的旗號。
相比大品牌,國產化妝品強調的是“大而全”,這也曾因全家通吃的定位風靡一時,現在過於單一的品種卻讓它的發展受到了限製。
其實,國產化妝品並沒表麵看上去的那麼“質樸”,很多國產品牌都科學的融入了神秘的中草藥成分,安全無刺激,綠色又天然。但是科技含量低以及製作工藝的簡單粗糙製約了很多國貨的發展。
化妝品大多是化學成分的優化組合,因為個人膚質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你衝著口碑去的,卻發現也不過如此。所以事物永遠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文/鄭穎)